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兰州一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甘 南 三 章 (全文终贴)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141#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看出来么?这也是藏族!是不是和常见的藏区草原上的大不相同?是的,虽然同属于藏族,但由于久居洮河两岸山地,属半农半牧藏区,加之族源构成较为复杂,生活、习俗、居住、服饰与大多数藏族有着较明显的不同,成为藏民族中独特的一支。“三格毛”部落族源构成十分复杂,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其源流的三种类型分别是:迁徙定居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吐蕃戍边军士留居后形成的部落,原居部落由羌、蕃融化而成的土著部落。三格毛藏语分农区话和河边话两种。农区话接近康藏方言,口语中带有许多古藏语词汇。河边话则接近安多方言,有藏方言的某些发音特征

18.jpg (238.31 KB, 下载次数: 28)

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2#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来过临潭,在他的《中国的西北角》里,对西道堂的独特发展给予了重视,他
描述西道堂商业经济情况时说:“商业势力,西至西藏、南至四川、北至青海北部、东至察哈尔等地,操这一带的经济大权”。老照片里就是范长江在甘南考察期间的留影

19.jpg (37.65 KB, 下载次数: 31)

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3#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称为“东方乌玛”的伊斯兰教群体西道堂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成功实践了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所创建的“乌玛”(乌玛是阿拉伯语,原意为民众,民族,引申为群体,社团。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迁徙到麦地那后,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一种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世俗生活为一体的新的组织形,是伊斯兰教初创时期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以共同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穆斯林社团。)理想,成功地构建起回族穆斯林开展宗教和社会生活,实现平等互助、繁荣发展的新模式,实践了半个多世纪的“穆斯林公社”和“大家庭”生活。“大房子”便是回族穆斯林“大家庭”生活的居住建筑和“乌玛”制度在中国近代建立并付诸实践的历史见证,在中国回族传统民居形态中独树一帜

149.jpg (199.86 KB, 下载次数: 33)

14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4#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道堂重视教育的程度在民国时,就由道堂来承担学生全部学费和生活费。因此,西道堂人才辈出。民国时期的北惊大学、华西大学等高等学府都有西道堂的学生。直至现在仍是西道堂的孩子考上大学后,道堂颁发奖学金,学费由道堂报销承担

20_副本.jpg (114.82 KB, 下载次数: 28)

20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5#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学界对西道堂有着高度评价:西道堂“大家庭”组织机构实行教长统一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和分工协作机制。道堂直属农庄的阿訇、满拉、学生、劳动者以及孤寡老人和儿童近千人住在道堂内过集体生活,吃一锅饭,住一个院落。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须品以及生育、教育、医疗、丧葬,嫁娶等费用均由集体提供。西道堂男女婚配反对包办,主张自由,婚姻之事按伊斯兰教婚姻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婚娶嫁妆统一制作供给。新郎、新娘的婚装由道堂按同一标准量体缝制。

       西道堂大房子内的人并非是单一的血缘传承关系,但所有成员以宗教为认同的核心因素,互相以自己人相称。“敬主、事亲、尚义、乐助”是所有成员自觉遵守人生准则和践行的人生风尚。任何为集体所作的工作都被视为是为“主道”的奉献。大家庭生活的时代是这样,分散居住的当代依然如此。对当代西道堂成员而言,集体生活的解体只反映了一种组织结构表征的消失,“乌玛”组织在精神层面仍旧活着。1958年后,传统“大房子”生活形态的解体,但没有消弱对大房子及其共同体生活形态的强烈认同。现在,一旦大房子举行重大的集体活动,分散各地的大房子后裔基本会赶回大房子,主动承担各项事务活动,呈现出大房子人的当代集体观

1_副本.jpg (95.89 KB, 下载次数: 26)

1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6#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本贴第二章开篇提到了临潭的明代江南移民。由于在临潭时间有限,无暇驱车前往目睹当地至今保留穿着的明代衣饰。但也觉得在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图文资料转自何红/冷雪紫夜)。明朝洪武十二年(1378年)年,朱元璋命曹国公李文忠、沐英率军征西至洮州,修筑洮州卫城,并将江淮子弟兵留在洮州卫城(今新城)一带。虽然历经600多年的历史沧桑,“南京移民”及后裔都已经与当地原住居民融为了一体,但是他们始终不忘生养先祖的故土,甚至建造房屋时都将大门朝向东南方向。

       因此,在临潭就依然保留着不少南京的生活习俗,包括当地妇女的传统服饰也还保留着明代特色。洮河流域妇女的装束与别处大不相同的地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种:高髻、弓鞋和膝裤。高髻就是指当地妇女独特的发型,就是古人说的“头上云髻峨峨”,这些是明代迁来时的装束,有明代江南的遗风。弓鞋也是当地妇女所特有的,这是一种从裹脚发展来的习俗,其他地方妇女的裹脚,往往将脚的大拇趾往下压,而这里的妇女则将拇趾向上,最后导致脚尖翘起,鞋自然也就做得与众不同,鞋尖向上翘起,人们把这种鞋称之为“凤头鞋”。

       1937年顾颉刚先生在甘南洮河一带调查后,对这里的民俗风情大为赞叹,认为像到了博物馆一般。他在日记中写道:洮州人有歌曰:“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的什么花儿来?我带的茉莉花儿来。”无疑这首民歌证明了洮岷地区汉族的来源。因为在洮岷地区根本就没有茉莉花,显然这些歌曲是当初迁移来的江南地区的军户及其家属所唱,并历经数百年而流传下来

8.jpg (149.29 KB, 下载次数: 28)

8.jpg

7.jpg (152.26 KB, 下载次数: 30)

7.jpg

6.jpg (117.33 KB, 下载次数: 32)

6.jpg

11.jpg (151.86 KB, 下载次数: 40)

11.jpg

5.jpg (156.91 KB, 下载次数: 30)

5.jpg

9.jpg (173.49 KB, 下载次数: 22)

9.jpg

10.jpg (144.13 KB, 下载次数: 30)

10.jpg

4.jpg (153.16 KB, 下载次数: 24)

4.jpg

2.jpg (128.97 KB, 下载次数: 31)

2.jpg

3.jpg (155.58 KB, 下载次数: 26)

3.jpg

12.jpg (123.54 KB, 下载次数: 39)

1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7#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8-大明在此-甘南明长城

       按照事前约定,我离开临潭前往临夏与玛丽见面汇合。翻过临潭的四面环山,向东行进。来到现属卓尼地界的甘布塘时,就看到被公路截断的甘南明长城。甘南明长城似乎在长城学研究中提及甚少,看过一些有关长城的专著,学者多述北部山海关嘉峪关长城,对甘南明长城几无论述。只有甘南当地学人有过考察著文。


       甘南明长城因其构筑于当时的洮洲辖地,史称“洮州边墙”。对于这条边墙,原《洮州志》、《岷州志》及新编《临潭县志》、《卓尼县志》、《甘南州志》均有记载,洮州边墙号称三百里,《岷州志》载为二百五十里,《临潭县志》载明一百三十公里,即二百六十里,当是实测。

       这条边墙的形制构筑为墙体结合为壕沟的形式。凡平地及峰间平岭处,皆有墙体,延伸至陡坡处。便堑山为壕,与墙体连接。遇山障、断崖诸险绝地,既不筑墙,也不开壕,利用地形采取自然防护。沿线制高点,大都筑有烽墩,前后乎应,布局合理。整个边墙依坡沿山,蜿蜒起伏,蔚为壮观。在各大隘口,开设通道,被称为“闇门”。闇门内,大都筑有驻军堡城。历经寒暑的洮州边墙沉寂于荒烟丛岭之中,已显残缺的墙体,无处不留有久远明光的印记。洮州边墙是一条军事防御线。经济区域分界线。民族关系交融线。回望已经逝去的五百年,我们反而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条边墙鉴证历史意义和作用。

       我所经过的这段明长城为甘卜塔段,南接达加,此连关洛。自谷间向南北两面山坡延伸,省道徐合公路穿城而过,谷间平地有墙体350米,向南坡伸延100米,向北坡伸延120米,各与坡面壕沟相接。残高7米,底宽5.1米,顶宽2.8米,夯层厚8-18厘米,南北山头各筑烽墩。

13.jpg (172.98 KB, 下载次数: 26)

13.jpg

14.jpg (207.92 KB, 下载次数: 38)

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8#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几年前到这里时,长城内是村落居民,长城外则是草原景象

15.jpg (229.52 KB, 下载次数: 31)

15.jpg

16.jpg (211.47 KB, 下载次数: 35)

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9#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两年才在长城外出现的民居耕地

17.jpg (138.14 KB, 下载次数: 25)

17.jpg

183.jpg (134.28 KB, 下载次数: 25)

18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0#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墙体与壕沟的结合部。古人很是聪明,挖出壕沟,将土方堆向一侧,这样既形成墙高与沟地落差大的墙体加壕沟,又做到了修筑省工省料,能在短时期内就打造出一条铁骑难越的军事屏障

21.jpg (113.69 KB, 下载次数: 26)

21.jpg

20.jpg (105.94 KB, 下载次数: 24)

20.jpg

19.jpg (207.78 KB, 下载次数: 21)

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1#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处的烽燧,与长城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22.jpg (81.1 KB, 下载次数: 30)

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2#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能看出围绕烽燧挖掘的保护性壕沟

23.jpg (133.48 KB, 下载次数: 33)

2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3#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藏区的果亲王有言:二十四关天尽头。意思就是到了这里藏区即止,边墙以内,就是汉区了

24.jpg (138.68 KB, 下载次数: 39)

2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4#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明长城,穿过草原,来到甘南州首府合作的米日巴拉佛阁,俗称“九层楼”。早年建筑在58年后被拆毁,后又重建。以前就上去游览过,这次只是路过停车休息,远观欣赏

25.jpg (182.66 KB, 下载次数: 29)

25.jpg

26.jpg (199.23 KB, 下载次数: 25)

2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5#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北归来,再续三章
    甘南三章未等发完,就接着参加了难忘的摩托吧东北抗联行活动。在海拉尔的藏传佛教寺庙达尔吉林寺,我向着八十多米高的菩提塔叩头三拜时,心绪一下就回到了遥远的甘南。甘南的故事还没有说完,还不是完整的三章。因此,再次爬在电脑上,再续三章。

                            2-9-太子山下的传奇-和政台子街
      
       前面说到,我和玛丽在玛曲分开,她去藏区草原寻访知情老人,我则由碌曲顺流而下,考察探访当年西道堂驮队从临潭到拉仁关的路线站点。从临潭出来就按预先约定,我和玛丽在临夏市汇合见面。从合作到临夏路况很好,我也是拧足油门爬在车上猛劲赶路。快到临夏时,路上大大小小的车辆不少,这时摩托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在车辆的间隙夹缝中左超右冲,看准时机就果断提速,这时的越快就越安全,狠一通十来公里的超车很是让人过瘾,呵呵,摩托就是好啊!
      
       在临夏市的好友家和玛丽见了面,一看她还是没有晒黑,而是脸上起皮了,呵呵,紫外线下人人平等啊。匆匆吃了饭,告别好友诗人杜撰,我再一次带着玛丽向着兰州的方向进发。行到和政县时,玛丽说要到台子街看看。那里也是西道堂一处很重要的聚集地,只是在西道堂研究中对临潭论述更多,台子街则较少。因此,也真是有必要前去探访一番。

看到一处其他教门的中阿合璧的清真寺大门

27.jpg (190.41 KB, 下载次数: 18)

2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6#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边骑边问,我们一路打听着,来到了正在修整寺内场地的西道堂台子街清真寺

28.jpg (174.87 KB, 下载次数: 28)

2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7#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玛丽进得大门,去和一个西道堂的姑娘攀谈,姑娘惊奇而又热情地回答玛丽的询问。玛丽作为一个女人,很关注中国伊斯兰妇女的社会生存生活情况,甚至下到寺里食堂,观看那些妇女是怎样操作饮食做饭的。

29.jpg (158.38 KB, 下载次数: 27)

2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8#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快两位台子街的阿訇出来迎接了我们。一说起来,他们对玛丽也是早有耳闻,看来这玛丽名气不小啊。年轻阿訇拿着资料介绍台子街寺的情况。

30.jpg (172.25 KB, 下载次数: 24)

3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59#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訇身后是西道堂在八十年代恢复宗教自由,落实宗教政策时,教徒出义工集资建造的礼拜堂。可以看出那时西道堂的经济实力尚未恢复壮大,建筑还是比较简陋的。

31.jpg (167.91 KB, 下载次数: 28)

3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60#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是清真寺,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以砖雕的形式镶嵌在墙壁上。

32.jpg (161.16 KB, 下载次数: 13)

3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5-14 19: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