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兰州一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甘 南 三 章 (全文终贴)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121#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6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按照老人指点的当年驮队路线,返回桥北继续前行

10.jpg (244.69 KB, 下载次数: 21)

10.jpg

11.jpg (210.87 KB, 下载次数: 27)

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2#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6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也是一处重要的交通要隘,由此可南行翻越甘南迭山,进入迭部。前几年我即是从迭部翻越迭山到此,此番是二到扎古录

12.jpg (208.28 KB, 下载次数: 29)

1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3#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6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间洮河汇入沿途支流,河面变宽,水势平缓,对岸羊群啃食河岸青草,一派田园牧歌

13.jpg (232.44 KB, 下载次数: 21)

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4#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6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个沟口开始,就离开了洮河,北上前往临潭。当年西道堂驮队就是从这个沟口出来前往藏区的。我沿着洮河潜行的路程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当年的驮队商道依然延伸,我还要继续沿着前人的足迹向远处进发。

14.jpg (145.95 KB, 下载次数: 18)

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5#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想象一下,几十年乃至百年前,几十头甚至几百头牦牛组成的牛帮驮队,沿着山沟小溪行进时,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情景。拍了一张应是的明代城堡遗址,尽管倾塌所剩无几,但仍能看出把守通往藏区关卡的重要军事作用。

1.jpg (249.43 KB, 下载次数: 17)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6#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堡遗址旁的山梁上,狼烟久熄的烽火台在傍晚暮光里,映照出孤寂残存的身影。。。

2.jpg (43.53 KB, 下载次数: 25)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7#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2-7-东方乌玛-临潭西道堂


       离开这条潜行的洮河,也即将结束我在洮河的潜行,但直言“刀子一样社会”的老人、一户独守尘烟隐秘的老人和立珠桥造桥老人,却深深地扎进了我的脑海,不能忘却,无以忘怀!

       回望洮河,两天的匆匆行旅,虽说投身流淌不尽的怀抱中,我却仍感置身于外。洮河似人师,乱世不言,盛世不语,只是用承载的一切,让你自己去领悟,恰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书本得来终觉浅,一路行至烟云深。不敢说完全彻底,但大致弄明白了西道堂商队在洮河如何行进和站点住宿的情况,足以欣慰。

       民国时期,西道堂的行商,是俗称“牛马商贩”的驮队,是集货物运输和商业贸易为一体的商旅组织。他们结伙成邦,穿梭于甘、青、川、藏等地区,商队有着比较严密的组织结构,“掌帮”和“锅子”形成了它的两个层级组织。掌帮是驮队最高领导层,由全体驮队成员民主选举产生的2-4名大郭哇(藏语意为“头人”)共同组成。他们义务组织和领导整个驮队,并处理和裁决行商过程中一些较大的事务,使驮队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驮队的基层组织是“锅子”。每个“锅子”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一般由6至12人不等自由组合,但组合形式不外乎教坊、血缘、地缘和朋友等关系。他们在途中挤睡一处,共食一锅饭菜,所以,由“锅子”组成了掌帮之下的次一级单元组织。每个“锅子”又产生一名“锅头”,称为 “尕(小)郭哇”。

       而这些又只是西道堂的一部分,来到临潭将会看到世称“东方乌玛”的西道堂,会看到丰富多彩的洮州风情。在明清时期,洮州的区域概念远比现今广大,涵盖今天的玛曲、碌曲、合作等甘南藏区。历史从来就不是只有黑白之分,老照片的黑白影像更是给我们记载了无尽的色彩想象。看着这些老照片,看着这些被永久记录下来的曾经生活在洮河两岸的民众,怎么不感慨事如浮云呢?!

       这些给我们今天依然看到的老照片,是一个早年英国植物学家拍摄的,已成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影像文献。威廉·珀道姆(William Purdom 1880-1921)是英国的植物探险家,1909年,受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派遣,来到中国北部进行植物考察,历时三年,她沿着黄河为植物园收集各种植物的同时,也拍摄下了很多沿途的各地民土风情。

1911年7月—9月,洮河流域,甘肃西藏交界处,手拿佛珠的藏民

3.jpg (77.98 KB, 下载次数: 21)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8#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7月—9月,洮河流域,甘肃西藏交界处,手拿佛珠的当地人

4.jpg (82.26 KB, 下载次数: 21)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29#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7月—9月,洮河流域,甘肃西藏交界处的一家人

5.jpg (75.99 KB, 下载次数: 26)

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0#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7月—10月,洮河流域,当地乡下女子

6.jpg (87.71 KB, 下载次数: 21)

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1#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7月—10月,西藏安多省,洮河流域,赤裸的当地人

7.jpg (66.02 KB, 下载次数: 23)

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2#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8月—10月,甘肃洮州(今临潭),游牧妇女

8.jpg (64.48 KB, 下载次数: 16)

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3#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8月—10月,甘肃洮州,游牧民

9.jpg (72.08 KB, 下载次数: 19)

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4#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11年8月—10月,甘肃洮州,游牧民的帐篷

10.jpg (76.48 KB, 下载次数: 28)

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5#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傍晚黄昏时,驶入临潭县城,当晚入住临潭。第二天一早来到西道堂西大寺大门口,以作为洮河之行的正式结束

11.jpg (250.16 KB, 下载次数: 19)

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6#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门建筑是融合中国传统斗拱飞檐与阿拉伯拱形门拱的风格,大门两旁是传统砖雕装饰工艺。两幅巨型楹联正是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的名作。道出了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的汉学派西道堂的渊源

12.jpg (236.96 KB, 下载次数: 26)

1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7#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西道堂清真寺完全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13.jpg (36.79 KB, 下载次数: 17)

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8#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西道堂清真寺大门一侧的老街上,至今还保留洮州人自古经商的传统。老店铺依然使用传统的一块块门板,每日拆开装上。老街不远处的左侧路旁就是西道堂开设的民族幼儿园,在临潭很是有名。其实民国时期还开设了临潭条件最好的学校

[ Last edited by 兰州一哥 on 2013-2-8 at 09:40 ]

15.jpg (198.89 KB, 下载次数: 18)

1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39#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道堂虽为宗教门派,但不封闭保守,极为重视教育,早在民国时期就开设甘南第一所女子学校,名叫“启西女校”,这在当时确是独树一帜的。在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西北地区,奇迹般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妇女知识人才。那时人家早就实现了免交学杂费的义务教育,呵呵

16.jpg (17.59 KB, 下载次数: 20)

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140#
 楼主| 发表于 甘肃省 2013-2-8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猜猜看,照片里走在临潭老街上的两个身穿蓝旗袍,外套红马甲的妇女,是什么民族的?答案留着,先说部落,呵呵。这是被称作“三格毛”的部落妇女,这个部落散居于临潭、卓尼洮河沿岸。因妇女们头发是三根粗而黑的辫子,当地汉语中的方言又将辫子称为“格毛儿”,故而称其为“三格毛儿”。头饰是“三格毛”部落妇女的重要标志。常见的是石榴帽(莎茹帽),这种帽呈圆形,沿边有半圆形连续豁牙,每一牙尖点缀一小珊瑚或银珠,两边各坠一束丝线长缨,悬于胸前。帽子的后部有一个石榴形“尾巴”,缘边用硬布镶绲,面料颜色多为粉红、朱红暗花缎子。青年妇女最喜欢佩戴用珊瑚珠子串起来像帽子一样戴在头上的饰物,俗称“珊瑚斑玛”。姑娘们的三根辫子都梳编起来,并用红头绳系扎;已婚妇女只编中间一根,且用黑头绳系扎,两边的两股头发上段蓬松,至腰带之下才编结。喜穿绿或天蓝色旗袍,老年妇女亦喜着黑色,外套以粉红、大红或紫红马甲。民谣赞美这一装束为:三格毛(儿)娘娘到底乖(好看),穿的连把腰子鞋(hai)

17.jpg (228.06 KB, 下载次数: 40)

1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5-31 02: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