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摩托菜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钓鱼始于起步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21#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9 03:44 | 只看该作者
钓鱼线线!

[ Last edited by 摩托菜菜 on 2008-10-9 at 11:48 ]

1.jpg (45.6 KB, 下载次数: 221)

1.jpg

6.jpg (51.21 KB, 下载次数: 204)

6.jpg

2.jpg (84.48 KB, 下载次数: 198)

2.jpg

4.jpg (38.5 KB, 下载次数: 204)

4.jpg

5.jpg (190.96 KB, 下载次数: 209)

5.jpg

3.jpg (22.61 KB, 下载次数: 211)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2#
发表于 福建省 2008-10-9 09: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学习     再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3#
发表于 河北省 2008-10-9 13:30 | 只看该作者
先收藏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4#
发表于 河北省 2008-10-9 14:39 | 只看该作者
学了一晚上,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5#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0 09:51 | 只看该作者
食料用的添加剂

高效复合粘稠剂

    高效复合粘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各个行业,它具有增稠、乳化、赋形、膨化、稳定等多种功能,其分子量大、黏度高、添加量小(建议添为0.1-0.2%)等特性,可代替聚丙烯酸钠、CMC、明胶、琼脂、海藻酸钠等,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食品等级、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的作用。同时也用于各种食品的复配。主要用途如下:

1、面制品行业

    应用于方便面、挂面、熟面、米粉、米线、烘培食品、等面粉制品中,具有增强原料面粉中的蛋白质粘结力,防止可溶性淀粉和营养成分渗出,提高面团的延展性,缩短面团达最佳水含状态的时间,提高面制品的保水能力及复水性,使面制品表面更光滑,口感更爽滑。

2、冷饮行业

    作为复配乳化稳定剂配料组份,可代替部分瓜乐豆胶、CMC、黄原胶、明胶等,起到增强效果、降低成本的作用。

3、肉制品行业

    用于鱼丸、肉丸等,提高蛋白质纤维的粘弹性和伸长度,增加肉感。

4、其他

    同时还用于饲料,如鳗鱼、对虾、甲鱼、鱼类、鸡、猪及各种饲料,可增加粘节度,在水中不糊化,对鱼虾各类有增量、增肥的作用。

2.jpg (74.07 KB, 下载次数: 199)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6#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0 10:01 | 只看该作者
郁闷没人提问题怎么提高呢?

[ Last edited by 摩托菜菜 on 2008-10-10 at 18:04 ]

1.jpg (70.73 KB, 下载次数: 1034)

1.jpg

3.jpg (26.72 KB, 下载次数: 175)

3.jpg

2.jpg (60.71 KB, 下载次数: 207)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7#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0 10:17 | 只看该作者
鲫鱼,又称鲋鱼,鲫瓜子。
  鲫鱼(鲤科)Carassius auratus
  [地方名]草鱼、喜头鱼、鲫瓜子、鲋鱼、鲫拐子、朝鱼、刀子鱼、鲫壳子。
  [形态特征]一般体长15~20厘米。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无须。鳃耙长,鳃丝细长。下咽齿一行,扁片形。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外缘较平直。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
  腹部背部是白的,背部是黑的.天敌从水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鱼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难被发现;天敌若从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鱼肚和天颜色差不多,故也难被发现;经常看到有些文章里形容清晨时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就是这个道理。属于保护色。
  [产地、产季]全国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产,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鲫鱼最肥美。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鲫属。江苏、浙江一带称河鲫鱼,东北称鲫瓜子,湖北称喜头鱼等。鲫鱼分布很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鲫鱼的适应性非常强,不论是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高温水(32cC)或低温水(0℃)均能牛存。即使在pH:9的强碱性水域,盐度高达4.5%的达里湖,仍然能生长繁殖

[ Last edited by 摩托菜菜 on 2008-10-10 at 18:20 ]

2.jpg (70.95 KB, 下载次数: 268)

2.jpg

1.jpg (86.54 KB, 下载次数: 233)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8#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0 10:43 | 只看该作者
中文名称:鲤鱼
  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
  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 鲤形目 Cypriniformes
  科: 鲤科 Cyprinidae

鲤科(Cyprinidae)中粗强的绿褐色鱼,学名Cyprinus carpio。原产亚洲,後引进欧洲、北美及其他地区。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於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杂食性,掘寻食物时常把水搅浑,增大混浊度,对很多动植物有不利影响。因此,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人们要花很大力量才能除掉它。
  冬天,鲤进入冬眠状态,沉伏於河底,不吃任何东西。春天产卵,雌鱼常在浅水带的植物或碎石屑上产大量的卵。卵在4∼8天後孵化。鲤生长很快,大约第三年达到性成熟,在饲养条件下,可活40年以上。长度平均35公分(14吋)左右,但最大可超过100公分(40吋),重22公斤(49磅)以上。鲤常被养殖,以供食用,特别在欧、亚二洲,每水域鲤鱼(Cyprinus carpio)能生产出大量的鱼。是家养的变种。鲤的两个养殖品种是镜鲤(mirror carp,具少数大鳞)和草鲤(leather carp,几乎无鳞)。黑鲫(Carassius carassius)是鲤的一个无须的欧洲近缘种。
  鲤鱼是在亚洲原产的温带性淡水鱼。喜欢生活在平原上的暖和湖泊,或水流缓慢的河川里。分布在除澳洲和南美洲外的全世界。很早便在中国和日本当作观赏鱼或食用鱼,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作为食用鱼被养殖。背鳍的根部长,没有脂鳍,通常口边有须,但也有的没有须。口腔的深处有咽喉齿,用来磨碎食物。鲤鱼的种类很多,约有2900种。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同时鲤鱼与多数淡水鱼一样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而且也是以高蛋白饵料为主。因此初春。深秋垂钓鲤鱼,要以蚯蚓、河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饵的质量已不主要,数量则上升为第一位。因此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此时垂钓,应使用面饵、糟食等。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但这并不是说它的活动区域一成不变。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鲤鱼同其他淡水鱼相比,有共同习性也有特殊习性。这些习性主要是由繁殖需要、索饵需要、趋氧生存需要决定的。
  喜草习性各种水草和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也是各种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繁衍生息之所,鱼类可以在这里摄取到丰盛食物。水草茂盛处又是鱼类绝佳的排卵产床,每年春天繁殖季节,这类地方都是鱼儿的聚集之所。
  顶流习性一个池塘往往有溪流或渠水注人,它不但为塘内鱼儿带来大量新鲜饵物,而且进出水处又有较高的溶氧度,是鱼儿觅食摄氧的理想去处。所谓“顺风的旗,顶水的鱼”,道理就在于此。
  逐波习性水域宽阔的池塘,一遇风天,水面往往掀起较大风浪,风浪推动表层浮游生物和其他一些食物积聚于下风口处,这些饵物又被浪头打入水中,这一带于是成了鱼类的天然觅食场。波兴浪涌之处,水体溶氧度肯定就高(这与高密度养鱼池的增氧机道理相同)。基于上述两条,鱼儿便养成了随波逐浪趋下风的生活习性。
  向暖习性在自然水体温度较低时,很明显各类鱼都喜欢到向阳的水域活动觅食,很少到大片阴坡一侧和浓荫蔽日的水区活动,也不会长时间在水温较低的深水处呆着不动。初春与晚秋,背风向阳的浅水处白天在
  日照下较为温暖,鱼儿爱到此处来游大觅食。而早晚夜间温差大,浅水处水温亦下降快、降幅大,鱼儿便通常要龟缩到水体相对温暖的深水区去。随着昼与夜水面温度的升降,鱼儿也会随之日浮夜沉。相反在夏天高温季节里,早、晚、夜间浅水区凉爽宜人、鱼喜趋之。而白天随着气温水温升高,鱼儿则逐渐移向深水处。烈日当头、酷暑难耐的盛夏正午,鱼儿一般在池塘最深处龟缩不动。若循以上规律“找鱼”,基本便可觅其踪迹。
  合群习性除鲶鱼、黑鱼以外,大多数鱼类喜群居。“鱼贯而行”、“过江之鲫’”等成语就说明了这种习性。鲤鱼亦如此,这一方面是由相同的食性和生活习惯决定的,另外鱼类集群而动,也是出于防避敌害的一种天性与本能。

2.jpg (73.1 KB, 下载次数: 199)

2.jpg

1.jpg (74.35 KB, 下载次数: 203)

1.jpg

3.jpg (72.06 KB, 下载次数: 189)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29#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0 10:54 | 只看该作者
黄辣丁

黄辣丁是此地江水中土生土长的鱼儿,鱼体不大,遍体通黄,三五成群地巡游在岷江里。用它下菜味道之鲜,汤汁之美。非同寻常,一般10公分长短,鱼体无鳞,乍看似北方常见的泥鳅,仔细端详又很像津门近年鲜见的嘎鱼,腹部泛黄色,光滑晶亮。加工这种鱼不像北方那样将鱼刮鳞后再煎透,而是洗净鱼儿,掏尽肠肚,直接用大火清炖,片刻滚动的汤汁鲜味即出,香气四溢。鱼肉白细鲜嫩,鱼刺微小,可以直接吞入,辣酥酥麻烘烘加上热汤让人食欲大开,一口气吃了七八条,周身舒畅,末了再舀上一勺不辣的清汤,慢慢品尝不辣的黄辣丁,一股飘飘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黄辣丁学名黄颡鱼。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腊丁,央丝。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黄颡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大约7-8天)。
  黄颡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它个体虽较小,但产量大。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为16.1%,脂肪为0.7%,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还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泽黄颡鱼(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黄颡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

2.jpg (56.42 KB, 下载次数: 166)

2.jpg

1.jpg (98.17 KB, 下载次数: 173)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0#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0 11:03 | 只看该作者
团头鲂(武昌鱼)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俗称:团头鳊,平胸鳊。英文名:Bluntnose black bream , Wuchangfish , Bluntsnout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习性:
  初级淡水鱼,栖息于江河、水库、湖泊的中下水层,喜好淤泥底质且水草茂盛的静止区域。生长快,杂食性,幼鱼以甲壳类,成鱼以水生植物为主。产黏性卵於水草上。
  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於南部水库区可见。
  团头鲂多见于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为食;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2龄可达性成熟,5-6月间,成鱼集群于流水场所进行繁殖;产卵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温20-28℃。怀卵量一般为3.7-10.3万粒。受精卵在水温为25℃时,经两昼夜可孵化。冬季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
  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生长速度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20-230毫米,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因其为草食性,且能在静水中繁殖,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人工养殖。团头鲂肉质细嫩、腴美,脂肪丰富,胜于长春鳊和三角鲂。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热量229千卡,钙155毫克,磷195毫克,铁2.2毫克,堪称上等鱼类。习称的“武昌鱼”本是鳊、鲂的统称。在湖北省梁子湖通长江的入口处,有一小镇樊口,古时称为武昌县。这里江湖相通,不少鱼群自由出入于江湖之间,湖中的天然食料丰富,是鱼类的重要肥育场所。樊口所产的“鳊鱼”以团头鲂为主,此鱼肉嫩脂多,尤为肥美,故古时有“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的说法,到了武昌的人也必一品武昌鱼的滋味。武昌鱼是历代诗人的赞颂对象,有“南游莫望武昌鱼”,“九州横驰鲂有家”等佳句传世。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末期,吴主孙皓想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苦于逆流朝奉,朝内部分大臣纷纷阻止其迁都,左丞相为劝阻吴主迁都而授意,编了一首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此,武昌鱼的称谓便流传下来。

2.jpg (45.3 KB, 下载次数: 199)

2.jpg

1.jpg (21.69 KB, 下载次数: 179)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1#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1 03:26 | 只看该作者
转过来慢慢看

3.1 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化学感受(chemoreception) 可帮助鱼类获得食物、识别异性、辨别同种或不同种的个体、防御与躲避敌害、抚幼、定向和“归巢”等。化学感受通常包括三种情况:嗅觉、味觉和一般的化学感受,但这些感觉通道并非迥然不同,有些物质能够引起两种感觉器的反应。
3.1.1 嗅觉器官(olfactory organ)
鱼类的嗅觉器官是嗅囊,嗅囊的形状由鼻腔的形状而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这是一对内陷的构造,由一些多褶的嗅觉上皮组成。
嗅觉上皮由头顶外胚层发生,下陷入皮肤,形成嗅囊(或称鼻囊) 。
嗅觉上皮的细胞分化为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二种 。
圆口类的嗅觉器官:嗅觉器官不成对,单一的鼻孔开口在头背部正中 。
板鳃类的嗅囊:成对,多在吻部腹面, 为前后二部,前部为进水孔,后部为出水孔,出水孔常靠近口部位置。
硬骨鱼类的嗅囊:多数开口于头部的背前方, 完全分开的前后二个鼻孔,前面的是进水孔,后面的是出水孔,凭借此二孔水流进入与流出嗅囊。
嗅上皮褶皱:嗅窝内的嗅觉上皮通过形成瓣状的皱褶 ,使嗅觉的面积大为增加。
鱼类嗅觉的产生:溶解在水中的嗅刺激物,通过水流到达嗅上皮,嗅感受细胞接受刺激。鱼类的嗅囊能感受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刺激,有感觉气味的能力。
鱼类的嗅觉敏感性差异:视觉好的鱼眼睛大、鼻子小,嗅觉迟钝。嗅觉好的鱼眼睛小、鼻子大,或眼、鼻都发达,嗅觉灵敏,
鱼类还能识别同种和不同种鱼体的气味。
3.1.2 味觉器官(gustatory organ)
3.1.2.1 味蕾(taste bud)
鱼类的味觉器官是味蕾,没有固定的味觉器官,味蕾的分布很广,在口腔、舌、鳃弓、鳃耙、体表皮肤、触须及鳍上都有分布,从体侧一直可以分布到尾部,分布于体表触须、鳍膜上的味蕾称之为皮肤味蕾。

3.1.2.2 味觉敏感性
味蕾的作用是接受物质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感觉味道的能力。鱼类经过训练能区别甜物、酸物、咸物及苦物的味道。
鱼类的味敏感性具有种族特异性。
3.1.3 化学感觉的行为机能
化学感觉对鱼类的行为,如摄食、洄游、生殖、逃避敌害、种群辨认等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1) 摄食  
(2) 洄游 
(3) 性行为 
(4) 警戒反应
(5) 种群的辨别
(6) 群体的控制 

3.2 机械感受器(mechanoeeptor)

鱼类主要的机械感受器是皮肤感觉器、听觉器等。听觉器还起着身体平衡的作用。
3.2.1 机械感受器的基本构造
一般由几个感觉毛细胞和一些支持细胞组成。
感觉毛细胞(sense hair cell) 
支持细胞(supporting cell) 
当水流冲击鱼体时,引起感觉器胶质顶的倾斜,感觉细胞所接受的刺激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神经中枢。


  



3.2.2 皮肤感觉器官的种类
3.2.2.1 感觉芽

感觉芽是构造最简单的皮肤感觉器 ,分散在表皮细胞之间,在真骨鱼类常不规则地分布在身上、鳍上、唇上、须上及口中。分布到感觉芽的神经纤维多属于第 VII 、 IX 、 X 对脑神经。
具有触觉及感觉水流的作用。
3.2.2.2 丘状感觉器
又称陷器(pit organ),这类感觉器的感觉细胞低于四周的支持细胞,因而形成中凹的小丘状构造。在发生时最初也为芽状突起,后来以皮肤表面下陷呈凹窝状。  
陷器的作用是感觉水流和水压。栖息于水底的鱼类陷器发达,由第 VII 、第 IX 对脑神经分支所支配。
3.2.2.3 侧线器官(lateral line organ)
侧线是鱼类及水生两栖类所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它是一种埋在皮下的特殊皮肤感觉器官。
侧线类型:(1)侧线呈沟状开放的,如鲨类,是低等表现。(2)侧线呈管状,埋于皮下,支管开孔于体表。如鳐类和硬骨鱼类。






侧线器官感觉传导途径:水流由侧线支管的开口处作用于管中的粘液,再由粘液传递到感觉器,使感觉器的顶发生偏斜,感觉细胞乃获得刺激,刺激通过结节中的神经末梢,经侧线神经传递到延脑。
侧线分布形式:主支分布在头以后身体的两侧,由侧线神经所支配。体侧的侧线一般为身体两侧各有侧线一条,少数鱼类每侧有二条(如中华舌鳎有眼侧)或三条(半滑舌鳎)甚至更多(六线鱼每侧 5条),但鲱科鱼类无侧线。
头部侧线在头部分成若干分支,分布较复杂。 
头部侧线管主要受面神经的分支所支配,此外还受舌咽神经的支配。硬骨头部侧线由于膜骨的形成而把管道埋藏在膜骨内。
鱼类侧线器官的主要作用:(1)确定方位;(2)感觉水流;(3 )感受低频率声波;(4)辅助趋流性定向。
3.2.2.4 罗伦瓮
在软骨鱼类中还有一种皮肤感觉器,即罗伦瓮(罗伦氏壶腹或罗伦氏器),它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


3.2.3 听觉器官
鱼类的听觉器官只有内耳,没有中耳及外耳。
3.2.3.1 内耳的构造
内耳埋藏在头骨的听囊内,位于上耳骨、窦耳骨、蝶耳骨、基枕骨、前耳骨及外枕骨里面。
内耳组成:内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部椭圆囊:
下部球状囊:
膜迷路:
耳石:一般有三块,在椭圆囊中靠近前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的壶腹处,有一块微耳石;球状囊内有一块最大的矢耳石;在瓶状囊内是一块较小的星耳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鱼体生长的继续,耳石也成层地增大,故可借耳石与其它构造相对照,研究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听嵴与听斑:在壶腹内的感觉上皮形成听脊,在椭圆囊、球囊内的感觉上皮称听斑(acoustic spot),其基本结构与侧线的感觉器相类似,听嵴的顶很长,可以达到壶腹的对壁,而听斑的感觉毛稍短。内耳各腔的内面,有感觉细胞和第 VIII 对脑神经的末梢相联系。
3.2.3.2 鱼类听觉能力
鱼类的听觉能力因鱼的种类相差很大。侧线器官只能感受100Hz以下的低频声波。骨鳔鱼类听觉频率的范围较宽,听觉灵敏。无鳔鱼、或鳔与内耳没有联系的非骨鳔鱼类的听觉能力差。听觉频率上限一般低于1000Hz,鳔与内耳有联系的非骨鳔鱼类的听觉能力介于上述两类鱼之间。
3.2.3.3 位觉(statodynamic sense)
位觉中心在内耳的上部,即椭圆囊和半规管。如果切除椭圆囊和半规管,鱼就完全失去平衡,游泳时不能定向,但不影响听觉。如果切除内耳的下部(球囊),就不会引起平衡的失调。
3.2.3.4 鱼类的趋声性及声诱捕鱼

鱼类对声音刺激的行为反应有两种。一是趋向性反应。鱼类听到喜爱的声音或同种鱼的摄食模拟声时,可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朝声源趋集。另一种反应是鱼类对于异常或厌恶的声音刺激产生
逃避行为。声诱捕鱼是利用鱼类对声音的趋集反应将鱼诱到预定的水域进行捕捞。常用的声诱法是模拟同种鱼类的摄食声。如鰤鱼(Seriola quinqueradiata)在水温13℃时食欲很低,当水中播放该鱼的摄食声时,可把50m深的鳙鱼诱集到15m的水层,如撒入沙丁鱼饵料,就会大口吞食。
3.3 光感受器(photoreceptor)

鱼类的光感受器是眼,位于脑颅两侧的眼眶内。
3.3.1 基本构造
鱼的眼睛多呈于椭圆形,其内部构造由被膜及调节器组成。
3..3.1.1 被膜capsule
鱼类的眼球由巩膜、脉络膜及视网膜等三层被膜组成。
(1) 巩膜sclera
巩膜为眼球最外层,软骨鱼类为软骨质,硬骨鱼类多为纤维质,其作用是保护眼球。
(2) 脉络膜 choroid
脉络膜为紧贴在巩膜内的一层,富有血管和色素,它由银膜、血管膜及色素膜三层组成。
①银膜:紧贴在巩膜里面,具有银色闪光的色泽,含有鸟粪素,具有反射光线到视网膜的作用。
②血管膜:紧贴银膜内侧,含有丰富的血管,供给眼球营养。
③色素膜:内含色素细胞,呈黑色。
(3) 视网膜(retina)
眼球的最内层为视网膜,由数层神经细胞组成,是产生视觉作用所在的部位,视网膜结构分为十层。
 ① 色素上皮层
 ② 视杆细胞(rod cell)和视锥细胞(cone cell)? ?
视杆细胞可分为杆状体、杆状纤维和细胞体三部分。视杆细胞可以感受弱光,不感强光,也不辨颜色。它能在黄昏或微弱光照下辨识黑白的物像。
视锥细胞 能够感受强光刺激,并能辨色。
③ 双极细胞 ?这是联合神经细胞,它连接着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④ 节细胞(ganglionic cell) ?是视网膜最里面的一层细胞,连接双极细胞与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3..3.1.2? 调节器
除被膜外,鱼的眼睛内还有晶状体、水状液、玻璃液、镰状体、铃状体和悬韧带等调节器。
(1) 晶状体 大,呈圆形 起到透镜的作用。
(2) 水状液 ?光线很好通过。
(3) 玻璃液 ?充满的液体为玻璃液,是粘性很强的胶状物,能固定视网膜的位置。
(4) 镰状体(镰状突) 硬骨鱼类的眼球内、眼后房中腹面的视网膜上,起自盲点,沿腹面向前伸到晶状体后方。
(5) 铃状体(晶状体缩肌) 是一块较小的平滑肌,一端与镰状体前端相连,另一端以韧带连在晶状体上。 以调节视觉。
(6) 悬韧带 一端连于虹膜上,另一端与晶状体背面相连,借此系着晶状体。
3.3.2? 鱼的视觉作用
鱼类眼球的结构就如照相机的构造,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透镜,虹膜如光圈,但鱼类虹膜的收缩性较小,视网膜则相当于照相的软片。物象透过扁平的角膜,经眼前房到达晶状体,由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光线又透过眼后房到达视网膜,形成视象,由视神经传达到视叶,最后综合为视觉。
对于鱼类,一般能透过水的光波都能被看见,大多数鱼类的可见光谱约400-750nm。底栖鱼类、如星鳐的可见光谱范围较小,约为440-650nm。

3.4? 鱼类的感受与反应――趋性

趋性是指在单向的环境刺激下,动物的定向行动反应。例如鱼类的向光行动(称正趋光性)或背光行动(称负趋光性)。趋性属于定型反应,是本能行为中最简单的一种。
3.4.1 鱼类趋光性
光是鱼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主要来源于太阳照射。它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对鱼类行为和生理的信号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繁殖、分布等生命活动。
鱼类有一定的适宜照度范围,并且在这种照度的水层内集群。鱼类的适宜集群照度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在夜间鱼为了防御、索饵或发现同伴而长时间滞留于光源下,从而产生集群反应。
鱼类的趋光性与水温和月光有关。一般情况下,水温越高,趋光性越弱;反之,趋光性增强。月光明亮,趋光集群效果较差,如果增强光的照度,可以提高集群效果。
3.4.1 鱼类趋声性
(参见3.2.3.4节)。
3.4.2 鱼类趋电性
各种较大的水体中,都存在着微弱的大地电流。各种鱼类对电刺激的反应是不同的。鱼类在电场中的反应可分为感电、趋阳和昏迷三个阶段:
(1)感电阶段 (2)趋阳反应 (3)昏迷反应?

3.4.3 鱼类趋触性
鱼类对外界固体刺激而产生的定位反应,又称趋固性。鱼类的趋触性是依靠鱼类的触觉来实现的。在触觉中除神经末梢外,遍布于鱼体皮肤及触须上的味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4 鱼类的趋化性
鱼类对以环境媒介中的化学物质浓度差为刺激源,使鱼类产生定向行动的特性。食物中可溶的或可挥发的成分在水中扩散开来,引起了鱼类的趋化行为。鱼类获取饵料的行为,有时难以区分嗅觉或视觉的作用,常常是两者兼而有之。
3.4.5 鱼类的趋流性
指鱼类在流水中对流向和流速的行为反应特性。鱼类根据水流的流向和流速调整其游动方向和速度,使之处于逆水游动或较长时间地停留在逆流中某一位置的状态。

3.5? 主要养殖鱼类的行为及其在捕捞中的利用
3.5.1 主要养殖鱼类的行为特点
3.5.1.1 鲢
摄食期间,生活在水体的上中层,常常集结成小群,出没于水体的港汊、岸边缘、水域中心等各种场所。性喜跳跃,游泳迅速,遇有危险信号时立即跳出水面。
3.5.1.1 鳙
摄食期间,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常常集结成一定的群体,单独或伴随鲢鱼出没于水域的各个肥育场所。性较温和。鳙鱼起跳时,尾部一般不会全露出水面,击水时发出“咕嘟”的声音,音重且沉闷,激起的浪花较大。
3.5.1.1 草鱼
摄食期间,一般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常常三五成群或分散活动在长有水草的地方,如水域四周边缘、库湾浅水区。
3.5.1.1 鲤
鲤为底层鱼类。摄食期间生活在水域的浅水地带,集群较小或呈分散状态。鲤鱼在起跳时。身体全部跃出水面,犹如人们常说的:“鲤鱼跳龙门”。入水时以尾部击水,发出“劈啪”的声音。冬季鲤主要栖息在深水区。
3.5.1.1 鲮
鲮为广东、广西和海南岛水域的主要底层鱼类。摄食期间,生活在水深2~7m的水层,常常游到水面表层和四周边缘。鲮鱼性喜活水,具有喜欢往孔隙处钻游、逆水或顺流逃跑的习性。
3.5.2 气候与季节变化对鱼类行为影响
3.5.2.1 气候对鱼类行为的影响
天气晴朗时,鱼类上浮活跃;下雨时鱼类喜欢活跃于水的表层;暴风雨前鱼类集群游泳;暴风雨中鱼类潜入深沟;久旱遇雨时鱼类多在表层活动,起跳频繁;无风天气鱼类喜欢在水域的表层或浅水区域活动;刮大风时鱼类栖息在水域背风处或在深沟内隐蔽。
3.5.2.1 季节变化对鱼类行为的影响
秋季水温渐渐降低,鱼类常常聚集成群漫游,有时甚至游至水面。然而,这一季节的鱼群并不大。冬季天气寒冷,水温急剧下降,鱼类开始集结游向适宜水温的水层中准备越冬。
3.5.3 鱼类的行为与鱼群侦察方法
依据鱼类的行为,开展对水域鱼群的侦察,对水库捕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侦察鱼群的方法主要有耳闻目睹和探鱼仪两种。
3.5.3.1 耳闻目睹的侦察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凭借渔业工作者的眼睛和耳朵来达到侦察水库鱼群的目的。水库的鱼类在昼夜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数鱼类在拂晓和黄昏时活动上浮,夜晚游到水面活动时往往伴随着声响或摄食的声音。
具体可采取:
(1)从鱼类跃水的方位来判断鱼群方向
(2)从鱼类跃水范围的宽窄来判断鱼群大小??
(3)观察水色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
(4)观察水泡?
(5)观察鱼屎
(6)从鱼类跳跃来分析鱼群实际观察证明,鲢、鳙常常在一起集群。
3.5.3.1 探鱼仪侦察方法
探鱼仪在水库中探测鱼群还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生产单位用得也不普遍。目前在水库中使用的探鱼仪主要有67-2型、67-3型、75A型和QCT-80型等半导体浅水垂直探鱼仪。
(1)全库性探测用探鱼仪探测
(2)一个联合渔具渔法完整网次探测?
(3)鱼群下潜深度探测?
目前使用的探鱼仪一般能在大于7m的水层中进行探测。如果要正确地识别探鱼仪的记录映象,则需要长期地积累经验,反复探测,细心观察、分析和验证。
3.5.4 鱼类的行为及其利用
鱼类的行为是设计和选择网具与捕捞技术的重要依据。鱼类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网具的渔获效果,各种渔具的作业方法也是根据鱼类的行为特点而确定的。研究鱼类对各种渔具的反应对改进渔具结构、提高捕鱼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6鱼类的感觉特征和钓饵的关系
鱼类对饵料的反应,取决于它们的感觉器官。不同的鱼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域对饵料的反应也不尽一致。
3.6.1 视觉与钓饵的关系
大多数的鱼类,一般视觉不敏感,呈近视状态者占绝大多数。因此,垂钓黑鲷的钓线必须十分讲究:细而与水同色。
3.6.2 嗅觉与钓饵的关系
一般鱼类的嗅觉比较灵敏,其嗅觉器官也很发达。
为了提高钓获量,必须迎合鱼类的嗅觉口味,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浓味饵料,势在必行。
3.6.3 味觉与钓饵的关系
鱼类味觉的感受是由味蕾引起的。味蕾一般分布在鱼类的唇缘上、牙齿中间、口腔内和触须上。一般鱼类,大都用口唇摄食。其进食过程,通常是吞进——吐出——再吞进——再吐出,从味道上反复辨别,直至确认可食时才咽下。实践证明,选用新鲜、洁净的钓饵,上鱼率较高;如使用具有辛酸味和过咸的钓饵,钓获效果欠佳。
3.6.4 触觉与钓饵的关系
鱼类的触觉器官主要是触须和侧线。它和雷达一样,能够敏感的感知外界事物。
3.6.5 听觉与钓饵的关系
一般鱼类大都具有感受声音的能力。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声振集鱼器,就是根据某些鱼类对一定的音频敏感程度研制而成的。因此,在施钓过程中,向钓点投放钓饵发出的声响,往往能够诱集鱼群。

[ Last edited by 摩托菜菜 on 2008-10-11 at 12:02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2#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1 03:43 | 只看该作者
1 什么是鱼

   究竟哪些动物属于“鱼”?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低等脊椎动物。鱼类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三大类群、世界上已知鱼类约有26000多种,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大类,约占脊椎动物总数的48.1%。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鱼约有8600余种。我国现有鱼类近3千种,其中淡水鱼约1000种左右。

2 鱼类养殖生物学的概念

   鱼类养殖生物学是以主要养殖鱼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养殖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胚胎与个体发育以及主要养殖鱼类的养殖学性状的科学。
传统鱼类学概念:鱼类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鱼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活习性、系统发育和地理分布以及现存鱼类和化石鱼类分类的科学。
鱼类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有许多分支学科,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鱼类形态学(即鱼类系统解剖学) 研究鱼类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了解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及机能,分析各器官的原始类型及其发展过程
  2.鱼类分类学(即系统鱼类学) 研究各种鱼类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各种鱼类的特征及差别,掌握鉴定鱼类的方法,研究鱼类的系统演化、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鱼类分类学以古鱼类学、形态学和发生学及动物地理学为基础,是鱼类资源调查、养殖和捕捞工作中的一门重要基础科学。
  3.鱼类生态学研究 鱼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系统,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习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与影响鱼类生活的外界因子(如水温、盐度、饵料等)的关系。
  4.鱼类生理学 研究鱼类内部器官的生理机能,鱼体内的生命活动过程,通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5.经济鱼类学 研究主要经济鱼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产量、分布及习性等。
此外,还有古鱼类学、鱼类发生学等。本教程主要涉及养殖鱼类形态、生理、胚胎发育、生态和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

3 鱼类学研究历程

3.1 国外鱼类学研究
   最早当属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ie,公元前384一前322)。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史》中描述了鱼类的构造、繁殖和洄游等内容,记录了115种生活在爱琴海的鱼类。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Linnaeus,1707—1778)所著《自然系统》一书最为著名。他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确定了双名制的命名法,记下了2 600种鱼类,奠定了动物分类的基础。19世纪、20世纪以来,德国穆勒(J.Mullen,1801—1858)提出的鱼类分类系统已接近于近代的系统,苏联贝尔格(JT.C.Bepr,1876—1950)的《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1940,简称贝尔格分类系统),拉斯格林德贝尔格(T.C.Pacc,T.Y.Jinhepr)的《现生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1977,简称拉斯分类系统)等,均曾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纳尔逊(J.s.Nelson)的《世界鱼类》(1984,简称纳尔逊分类系统)提出新的分类系统,已被国际上许多鱼类学家采用。
3.2 我国鱼类学研究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左右),越国大夫范蠡著有《养鱼经》一书,除记载了养鱼技术外,还记载了鱼类的繁殖习,是我国最古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鱼类文献资料。明朝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鱼类有过记载和研究。近代,朱元鼎的《鲤科鱼类鳞片、咽骨及其牙齿之比较研究》 (1935),方炳文的《鲢鱼的鳃耙及鳃上器官》(1928),伍献文的《鳝鱼之鱼管系统》,方炳文的《中国鳜鱼的研究》(1932),张春霖的《中国鲤科鱼类之研究》(1933),伍献文的《中国比目鱼类的研究》(1932)等,都是我国著名的鱼类学专著,而朱元鼎的《中国鱼类之索引》(1931)则堪称我国鱼类分类研究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1)鱼类形态学 从单纯解剖发展到系统解剖和比较解剖以及形态与机制的研究。主要论著有:《鲤鱼解剖》(秉志,1960)、《白鲢的系统解剖》(孟庆闻、苏锦祥,1960)、《中国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及罗伦翁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 (1980)、《鱼类比较解剖》(1980)、《鲨鳐解剖》(1992)等。
(2)鱼类分类和区系调查 朱元鼎的《中国软骨鱼类志》(1960)和《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所属新种的叙述》(1963)、伍献文等的《中国鲤科鱼类志》(上、下册,1964、1977)等都是学术造诣很高的鱼类学专著。由成庆泰、郑葆珊主编,全国数十名鱼类学家通力协作完成的《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共记录了2 831种我国出产的鱼类,以检索表的形式较完整地总结了我国鱼类分类学工作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鱼类分类研究史上第二块里程碑。在鱼类资源调查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南海鱼类志》(1962)、《东海鱼类志》(1963)、《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1979)等专著,基本上掌握了我国沿海鱼类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鱼类学研究内容。
(3)鱼类生态学 《湖泊调查基本知识》(1956)、《黄河水系渔业资源》(1986)、《黑龙江水系渔业资源》(1986)、《长江鲟鱼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1988)、《鱼类生态学》(1993)等专著和报告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好鱼类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

4 我国的鱼类资源

  我国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按地理分布可区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4.1 内陆土著淡水鱼类
   我国内陆土著淡水鱼类共804种,分别隶属于13目39科232属。其中鲤形目的种类为最多,有632种,分隶于6科160属,占内陆水域土著鱼类总数的77。2%。其次为鲶形目鱼类共84种,分隶于8科23属,占总数的10.4%。第三为鲈形目鱼类共56种,分隶于9科20属,占总数的6.9%。 第四为鲑形目鱼类共22种,分隶于5科14属,占总数的2。7%。其余为鲟形目7种,分别为2科3属;七鳃鳗目、鲱形目、颌针鱼目、鳕形目及合鳃目各有1科1属6种。
在内陆土著淡水鱼类中,有以下特点:
(1)种类繁多,而且以鲤科鱼类为主体。我国的鲤科鱼类共有12个亚科120个属433种,占全国内陆水域士著淡水鱼类总数的53。7%。
(2)我国特有的种类,如青鱼、草鱼、鲢、鳙鱼均为主要的经济鱼类。它们的发源在我国,也是我国固有的种类。
(3)以温带鱼类为主。
(4)主要经济鱼类分布广、适应性强。
   内陆水域常见和产量多的淡水主要经济鱼类有50余种,它们是鲤、鲫、鲢、鳙、草鱼、青鱼、鳊、鲂、团头鲂、广东鲂、翘嘴红鲌、蒙古红鲌、青梢红鲌、红鳍鲌、铜鱼、圆口铜鱼、吻鮈、花鱼骨、唇鱼骨、鳡、赤眼鳟、东北雅罗鱼、银鲴、黄尾鲴、细鳞斜颌鲴、鲮、华鲮、墨头鱼、鳤、鯮、刺鲃、白甲鱼、岩原鲤、齐口裂腹鱼、青海湖裸鲤 (湟鱼)、鳇、史氏鲟、鲇、大口鲇、胡子鲇、黄颡鱼、长吻鮠、斑蠖、鳜、黄鳝、乌鳢、泥鳅、太湖新银鱼等等。
4.2 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
   我国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入河口的海水鱼类共有238种(《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渔业卷》,1995),分别隶属于22目73科144属。具体可分为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和降河产卵洄游鱼类。我国溯河产卵洄游的鱼类主要有:中华鲟、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驼背大麻哈鱼、鲥、凤鲚、刀鲚、滩头雅罗鱼、香鱼、前颌间银鱼、大银鱼、暗纹东方鲀、弓斑东方鲀、日本七鳃鳗等。主要降河产卵的洄游鱼类有鳗鲡、松江鲈鱼等。
   河口半咸水鱼类,主要指生活于江河人海处咸淡水水域的鱼类,有分布于我国沿海各河口的鲻、梭鱼、花鲈、棘头梅童鱼、狼牙鰕虎鱼、鲬等。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各河口的种类有黄鳍鲷、黑鲷、遮目鱼、尖吻鲈、舌鰕虎鱼等。其中大多数鱼类是重要的养殖对象或河口捕捞的渔获对象。
4.4 沿海海水鱼类
   我国海洋面积广阔,沿海是海水鱼类繁殖的良好场所。其物种丰富,现记录约有1 500多种。鱼类种群组成的主体仍为温带及亚热带鱼类。现有的经济鱼类主要为中下层鱼类。它们的分布按各海区简述如下:
  (1) 黄海、渤海区 黄海、渤海区共同特点是盐度低,水质营养丰富。不同点在于渤海风平浪静,水温季节性变动较大。本区鱼类约有260多种,主要是温带性种类。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小黄鱼。由于受冷水团及季风的影响,本区是我国冷温性鱼类最多的海区,如鳕、高眼鲽、牙鲆等,通常大量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北海区。
  (2) 东海区 由于东海处于温带与热带之间,故在鱼类组成上反映出明显的过渡性。鱼类约有400多种,主要属温水性鱼类。在鱼类区系组成上有许多种类与福建南部相同,如点带石斑鱼、画眉笛鲷等。此外,东海某些种类又与渤海种类相似,如蓝点马鲛、黄盖鲽等。组成本海区主要经济鱼类的是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鳓、银鲳等。此区乃以底层及中层鱼类为主,上层鱼类数量较少。
(3) 南海区 该区种类极其丰富,约有1 100种,大部分属于暖水性鱼类。经济鱼类以鲷科、石斑鱼科、笛鲷科、裸夹鲷科、蛇鲻鱼科为主。如花点石斑鱼、红笛鲷等为主要经济鱼类。
4.5 我国珍稀濒危鱼类
   在开发和合理利用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的同时,对现存各类水域中的一些珍稀濒危的鱼类,必须加强保护,有条件的应积极加以增殖。
   我国现已查明有80多种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动物保护法》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9),其中涉及鱼类为:
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鱼类有:中华鲟、达氏鲟、白鲟、新疆大头鱼等4种。
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鱼类有:黄唇鱼、松江鲈、克氏海马、胭脂鱼、唐鱼、大头鲤、金线鲃、大理裂腹鱼、花鳗、川陕哲罗鱼、秦岭细鳞鲑等11种。
5 我国目前主要养殖的鱼类
   目前,我国海、淡水水体中养殖的鱼类已接近100种,其中有不少种类又有多个品系或品种。按照分类可将这些养殖鱼类罗列如下:鲟形目的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鲟、西伯里亚鲟、俄罗斯鲟等;鲱形目的遮目鱼、鲥鱼;鲑形目的虹鳟、银大马哈鱼等;鳗鲡目的鳗鲡;鲤形目的鲤等20余个品种、鲫等10余个品种、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鲮等;鲇形目的鲇、胡子鲇、大口鲇、革胡子鲇、蟾胡子鲇、斑点叉尾鮰、长吻鮠、云斑鮰、大鳍蠖等;鲻形目的鲻、梭鱼;鳢形目的乌鳢、月鳢;合鳃目的黄鳝;鲈形目的鳜、鲈、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真鲷、黄鳍鲷、黑鲷、大黄鱼、蛳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鲈、尖吻鲈、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尖塘鳢、中华乌塘鳢、蓝鳃太阳鱼等;鲀形目的松江鲈鱼、鲀形目的假睛东方鲀、红鳍东方鲀、铅点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等;鲽形目的牙鲆、大菱鲆、黄盖鲽;脂鲤目的淡水白鲳等等。养殖鱼类的选择,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鱼类自身具备的生产性能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约有50余种。其中移植效果较好,并已大批量推广生产(或应用其制种)的主要有: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虹鳟、白鲫、短盖巨脂鲤(淡水白鲳)、德国镜鲤、露斯塔野鲮、革胡子鲇、斑点叉尾鮰、麦瑞加拉鲮、大口黑鲈(加州鲈)、尖吻鲈、俄罗斯鲟、匙吻鲟、杂交鲟[(欧洲鳇×小体鲟]等10余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3#
发表于 湖北省 2008-10-12 03:2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4#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3 03:59 | 只看该作者
继续盖楼


水产饲料中氨基酸类添加剂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 编辑:刘琳 时间:2007-11-08 (阅读:107 ) 字体:[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打印本页 评论(0条)     水产饲料中的氨基酸类添加剂主要指水产动物机体不能合成的限制性氨基酸,即赖氨酸、蛋氨酸等。水产饲料缺乏限制性氨基酸的情况,往往是在使用大量植物性蛋白质饲料时多见。因大多数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缺乏赖氨酸和蛋氨酸。如果在缺乏赖氨酸、蛋氨酸的配合饲料中,用合成赖氨酸、蛋氨酸补充到水产动物需要量的水平,就能强化饲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大大提高养殖效果。同时采用添加限制性氨基酸的办法提高某些植物性饲料的营养价值,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有效途径。

1.氨基酸的功能与作用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实际上是对氨基酸的需要,在鱼类日粮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大致是40:60。氨基酸能促进鱼对钙的吸收。据试验报道,添加维生素D可增加钙的含量,但增加赖氨酸的含量能更进一步提高鱼对钙的吸收量。其原因可能是钙可和蛋白质特异地结合起来,构成钙结合蛋白质(CaBP),钙结合蛋白质会在肠粘膜上起传递作用,促进钙的吸收。而钙结合蛋白质中含有大量赖氨酸,赖氨酸量不足,钙结合蛋白质生成量就少,钙的吸收量就少。
水产饲料中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能改善氨基酸的平衡程度,使饲料中氨基酸和蛋白质具有最高的营养价值,提高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如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后,可降低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2%以上,且不影响饲养效果。赖氨酸对维持水生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饲料中缺乏赖氨酸会造成负氮作用(蛋白质分解并被排出),使饲料中蛋白质不能充分利用,水生动物生长缓慢,还会出现脂肪肝、骨质钙化率降低等症状。蛋氨酸是必需氨基酸中唯一含硫的氨基酸,参与水生动物体内甲基的转移和肾上腺素、胆碱、肌醇的合成以及肝脏内磷脂的代谢。蛋氨酸可以合成脱氨酸,而脱氨酸具有保肝解毒功能。因此,蛋氨酸能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防止脂肪肝、花肝等疾病的产生。

    研究发现,氨基酸对鱼类还有诱食作用。在鱼饲料中添加甘氨酸和丙氨酸除了补充氮源之外,它还有引诱鱼群的特殊作用。大量研究表明:L一氨基酸是娃和群摄食行为的有效引诱剂。对鱼类、甲壳类具有诱食活性的主要是L型氨基酸,而且不同的氨基酸对同种鱼类诱食活性不同,同种氨基酸对不同的鱼类及同种不同大小的个体诱食活性也有差异。有人认为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鱼类对某种氨基酸的嗅觉、味觉敏感性的种间差异以及氨基酸分子结构的差异有关。这种嗅觉。味觉敏感性差异可能与食性的差异是一致的,即食性不同对其具有诱食活性的氨基酸也不一样。Johnsen发现草食性鱼类的味觉对谷氨酸最为敏感,肉食性鱼类对丙氨酸、脯氨酸最为敏感,前者主要存在于维管束植物中,后者在给和就鱼中含量丰富。一般而言,两种或多种氨基酸混合使用比单一氨基酸的诱食效果好。还有一些氨基酸单一存在时对某些水产动物起诱食抑制作用,但当它与其他几种氨基酸混合存在时则具有诱食活性,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除了诱食作用外,氨基酸还可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如色氨酸可使鱼体的γ一球蛋白含量增加。由于不是靠药物而主要是靠强化营养提高抗病力,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强化绿色食品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2 水产饲料常用的氨基酸类饲料添加剂
天然存在的氨基酸多为L型,D型很少,合成的多为L型与D型各50%的混合物,即消旋型。L型氨基酸能被水产动物直接利用,而D型氨基酸则不易被水产动物所利用。所以对水产饲料用氨基酸,应选用L型或DL型的。水产饲料中添加的氨基酸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DL一蛋氨酸DL一蛋氨酸是最常用的蛋氨酸饲料添加剂。为白色、淡黄色结晶或结晶粉末,有特殊气味,流动性好,具有反光性,手感滑腻,无粗糙感觉。微溶于水,易溶于稀盐酸,无旋光性,含量在98
%以上,效价为100%以上。
2.2蛋氨酸羟基类似物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又叫羟基蛋氨酸,是一种深褐色有硫化物特殊气味的粘性液体,有效含量大约为88%,效价为蛋氨酸的80%左右。
2.3 L-赖氨酸盐酸盐L-赖氨酸盐酸盐是赖氨酸的主要商品形式。L-赖氨酸盐酸盐为白色
或淡褐色粉末或颗粒状,有特殊气味,口感略有甜味,无苦涩味,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或乙醚,有旋光性,含量在98 %以上,L一赖氨酸有效含量在78 %左右。
2.4 DL一色氨酸 DL-色氨酸是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略有异味,难溶于水,有效含量在 95%以上。色氨酸的价格较高,饲料添加剂中较少应用。

3 氨基酸类饲料添加剂的合理应用
3.l根据饲料配方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氨基酸添加剂随着饲料配方技术的发展,饲料配方已由传统的能量一蛋白质模式转向可利用氨基酸模式。可利用氨基酸模式设计饲料配方更为科学和合理。为了使饲料配方中氨基酸的比例更为平衡和合理,使用氨基酸添加剂就显得较为方便和必要。
3.2合理地选用氨基酸类饲料添加剂商品化的氨基酸添加剂多为有一定的有效含量和效价。在实际应用氨基酸类添加剂时,应先折算其有效含量和效价。如赖氨酸的饲料添加剂多为L-赖氨酸盐酸盐,含量为98.5%以上,其实含L-赖氨酸为78%左右,效价可以按100
%计算,而DL-赖氨酸则只能以效价50 %计算;蛋氨酸的饲料添加剂有DL-蛋氨酸、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和N-羟甲基蛋氨酸钙等,DL-蛋氨酸的有效含量多在98%以上,其效价以
100%计算,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的效价按纯品等于DL-蛋氨酸的80%计算。
3.3选用限制性氨基酸的注意事项
3.3.l要准确掌握配合饲料中各种饲料原料的必需氨基酸含量。
3.3.2要严格控制添加量,任何氨基酸的过剩或不足,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3.3添加时,首先应满足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的需要,其次再满足第二限制性氨基酸的需要,否则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3.4使用赖氨酸和蛋氨酸作为添加剂时,为使其在配合饲料中能均匀混合,可用载体预先混合,氨基酸与载体之比为1:4。
3.3.5氨基酸在使用过程中要妥善保管,注意避光、防潮、防高温、防虫害,以免氨基酸在贮存中变质。启封的氨基酸最好一次用完,用不完时,要扎紧包装或密封。

4 常用氨基酸类添加剂的真伪鉴别
由于氨基酸类添加剂的价格较高,市面上有较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因此,在选购这类添加剂时,要特别注意鉴别,对有怀疑的产品应进行化学定性鉴定或定量测定。
4.1 DL-蛋氨酸取0.5 g蛋氨酸样品加入20mL硫酸铜饱和溶液,如果溶液呈黄色,则样为真蛋氨酸,如果溶液无色或为其他颜色则为假蛋氨酸。或将蛋氨酸样品灼烧,真蛋氨酸有特殊臭味,可使湿的pH试纸变为蓝色,假冒产品无烟或使试纸变为红色。
4.2 L-赖氨酸盐酸盐取样品0.5 g,溶于 11mL水中,取此溶液5 mL加入1mLO.l%茚三酮溶液,加热 3~5 min,再加水 20 mL,静置15min,溶液呈红紫色为真品,其他颜色为假冒产品。或将样品灼烧,真品有难闻气味,并能使pH试纸变为蓝色。
4.3 DL-色氨酸取色氨酸样品0.1g,置于150mL三角瓶中,加人50 mL水,加热溶解,冷却至室温,加入 10 mL对二甲胺基醛、50 mL 10%氯化铁溶液、2
mL 10%盐酸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5min,溶液呈红紫色至蓝紫色为真品,其他颜色为假冒产品。

2.jpg (39.47 KB, 下载次数: 222)

2.jpg

1.jpg (47.66 KB, 下载次数: 202)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5#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3 04:07 | 只看该作者
l 诱食剂的特点

    鱼虾诱食剂是以鱼虾的摄食生理为理论基础研制的,是指能将鱼虾吸引到食物周围并激起其食欲进而促其摄食的一类物质。因此,鱼虾诱食剂应包含两方面的物质:一是引诱摄饵物质,二是促进摄饵物质。

    研究发现,鱼虾诱食剂的类型与鱼虾食性有关。一般来说,肉食和杂食性鱼类对碱性和中性物质较敏感,而草食性鱼类则对酸性物质较敏感。

2  诱食剂的作用机理

诱食剂主要由具有一定挥发性的天然物质(如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提取的浓缩物)和人工合成香味原料(如醛、酮、醇、酸、酯、醚等化合物)配制而成。诱食剂是一种色、香、味统一的结合体。诱食剂的特点是:一般具有鲜艳的色彩,能刺激视觉,引起食欲;散发浓郁的香气,感染周围的环境,通过刺激嗅觉,诱导动物采食;具有良好的适口性,能刺激味觉,促进动物采食。色、香、味协同作用,构成饲料诱食剂的基本特征。   

    水产用诱食剂一般都是根据鱼类最喜食的动植物提取物中所含的化学成分,配成人工合成提取物,通过因子除去试验而逐渐确定下来的。它往往含有二种以上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鱼的摄食刺激有协同作用。诱食剂通过刺激鱼类的嗅觉、味觉和视觉等使其聚集到饲料周围,加快摄食,提高采食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行为是食物本身性状的信息特征,在水环境中化学信息显得特别重要。在隔光和有流水的特定试验条件下,发现只有化学溶出物的信息特点和水流刺激对鱼类的趋食行为起作用,而在动物完成吞咽动作时味觉起关键作用。诱食剂就是根据鱼类的这一特点而研制的。鱼类的视觉能感受到颜色的刺激及光的明暗,嗅觉使鱼类有感觉气味的能力,能接受和区别水体中较低浓度化学物质的刺激,从而可寻觅和辨别食物;鱼类的味蕾几乎遍布身体的各个部位,能感受化学物质的刺激。鱼类在水中接近某种饵料物质时,嗅觉和味觉均立即产生效应并相互配合,决定是否接近乃至最后摄取。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可从颜色、散发的气味及口味等方面给鱼类以刺激,促进鱼类摄食。

3  鱼虾诱食剂的种类及应用

    鱼虾诱食剂能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摄食量及饲料利用率,此外还能减轻水质污染,从而降低鱼类的发病率、死亡率,增加经济效益。

3.l   氨基酸及其混合物氨基酸是良好的鱼类诱食剂,根据鱼类的食性,肉食鱼类对碱性和中性氨基酸敏感,而草食鱼类对酸性氨基酸敏感。

3.l.l  单一氨基酸  氨基酸对不同鱼类的诱食活性效果完全不同。L一丙氨酸是虹鳟、大西洋鲑电生理反应的有效刺激剂(Haral,1976)。Mearns (1986)认为,L-蛋氨酸能刺激鳟鱼苗的“食物搜索”活性。Jones (1989)报道,尽管L-胱氨酸没有活性,但L-蛋氨酸与牛磺酸中的硫原子可能对适口性很重要。刘德芳(1993)用浓度10-3~10-9 mol/L的氨基酸对鱼类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虹鳟饲料中添加蛋氨酸效果最好,丙氨酸、胱氨酸、甘氨酸也可促进摄食;斑点叉尾(鱼回)饲料中添加胱氨酸效果最好,蛋氨酸、丙氨酸也可增进食欲;鲤鱼饲料中添加精氨酸、谷氨酸效果最好,添加蛋氨酸、丙氨酸也有促进采食作用;草鱼饲料中添加脱氨酸效果显著,添加精氨酸、蛋氨酸、丙氨酸也有效果。

3.1.2  复合氨基酸Rumsey(1986)认为谷胱甘肽(GSH)是鳟、鲑开食的有效诱食剂。在饲料中添加0.5%~1.0%酪蛋白氨基酸胶诱食效果较好。过世东(1996)试验表明,复合氨基酸(g/kg,L-丙氨酸2.85、甘氨酸5.08、 L一组氨酸0.39、L-脯氨酸2.17)可使白仔鳗的摄食量增加10.8%,生长率提高81.8%。伍一军(1996)发现,0.05mol/L的L-丙氨酸对鲤鱼有强烈的诱食效果,而对鲫鱼却无作用。水产养殖中经常将几种氨基酸或氨基酸与核苷酸、三甲胺内酯、荧光物质及其他盐类混合使用,起到协同效应。

    有些天然物质由于含有某些氨基酸和核苷酸、牛磺酸等诱食活性物质,也可用作鱼虾诱食剂。1.5%的蛤仔提取物(活性物质为牛磺酸和甘氨酸)对日本对虾有较好的诱食效果。蚯蚓对虾的诱食作用与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等有关,海蚯蚓促摄食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甘氨酸,其次是丙氨酸和赖氨酸。此外,贝类和虾类的萃取物对幼鳗,杖角类浸出物对鲤鱼,酵母浸出物对日本鳗鲡,均有一定的诱食效果。蔡春芝和王道尊等(1995)研究发现,ASL不仅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也比较全面,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甜菜碱含量高达28.9 mg/g。饲料中添加1%ASL粉对金鱼的诱食作用不仅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而且显著高于化十香组;饲料中添加0.3%ASL粉,异育银鲫摄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6周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33%。

3.2  甜菜碱   有人在鱼饲料中添加2 %甜菜碱获得了满意的摄食效果(Nelson,1991)。在饵料中添加0.l%~0.3%甜菜碱,对所有鱼类及甲壳类动物的嗅觉、味觉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能提高幼鱼成活率和对饵料适应性。

    薛永瑞(1995)对鲤鱼试验表明,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复合物的适宜水平为0.l%。日本三重大学学者研究发现,所有鱼类味觉感受器对10-4mol的甜菜碱均有反应。在饲料中添加0.5%~1.5%甜菜减,对鱼类、虾等甲壳动物的嗅觉均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与氨基酸复配具有更高的诱食效果。阎希柱(1996)的试验证明,当尼罗罗非鱼饲料中添加甜菜减0.8%、1.0%时,其日增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8.68%、29.48%。阎有利等(1994)报道,甜菜碱以0.3%~0.5%的比例添加到鲤鱼饲料中,增重提高41.78%~49.32%,饵料系数分别降低14.13%~24.16%。

3.3  饲料腥香剂  饲料腥香剂应用于水产饲料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饲料提供腥香的风味,增强饲料的鲜美程度,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诱食性;二是可以替代一部分鱼粉,配制无鱼粉或低鱼粉日粮。

3.4   其他诱食剂

3.4.1  DMPT(二甲基-β-丙酸噻亭) DMPT对鱼类具有引诱摄食和促生长的作用。中岛谦二等(1992)在配合饲料中添加 1 mmol/L DMPT,结果使鲤、鲫等摄食频率提高了0.3~0.6倍。DMPT可促进金鱼、鲤等的咬食行为,对各种海淡水鱼类及长臂虾的生长、摄食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能改善养殖品种的肉质,使淡水品种呈现海产品风味,从而提高淡水品种的经济价值。

3.4.2  大蒜素  唐建勋(1997)在鲫鱼饲料中添加0.5%~3%大蒜素粉,其强烈的气味促进了鱼的摄食活动。贾卫斌等(1997)用碘化改性大蒜素 100 mg/kg饲喂鲤鱼,成活率、增重率和饲料报酬此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4%、18.4%、10.3%。大蒜素不仅具有诱食作用,对鱼类的细菌性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4.3  核苷酸1984年在英国阿伯丁召开的“鱼的饲养和营养”国际专题研讨会上,Mackie认为核苷酸,如次黄嘌呤核苷是大菱鲆特殊的诱食剂,即使在浓度很低时(9.5 x 10-7 mol/g饵料)仍有诱食作用。肌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二磷酸对鲍鱼,肌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磷酸对真鲷,肌苷酸、肌苷二磷酸对大菱鲆等,均有诱食效果。

3.4.4  三甲胺内脂  三甲胺内脂通常作为虾类的诱食物质。Gaw(1978)在虾的化学感受作用研究中指出,三甲胺内脂与氨基酸复配具有诱食效果。试验表明,三甲胺内脂、氨基酸和核苷酸的混合物对美国大螯虾有诱食作用。

3.4.5  脂肪   脂肪对鱼类也有一定的诱食效果。羊油对甲鱼诱食效果比味精、甜菜碱、大蒜素等单一原料显著。王道尊等(1980)用1%亚油酸(18:2 n-6)、1%亚麻酸(18:3 n-3)及鱼油养青鱼,结果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4.9%、5.5%和60.7%。刘梅珍等(1992)在饵料中添加 2 %及5%脂肪培育团头鲂鱼种,结果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1.1%和8.33%。

3.4.6 中草药  中草药及其某些提取物也有促进鱼类摄食的作用。日本学者发现黄柏水抽提液浓度为0.005%以上时有诱食作用,0.05%时效果较好,浓度再增加诱食效果没有再增加。部分植物挥发油如阿魏酸和辟汗草的提取物对小虾、小杂鱼、黄鳝和对虾有较强的诱食作用,可用于制作钓鱼饵料的添加物。洋葱、阿魏酸中因含有含硫的挥发性低分子有机物而具有特殊气味,其强烈的蒜香对多数鱼类的嗅觉有刺激作用,能吸引其采食。黄柏主要含有黄连素,对鱼类有诱食作用。另外,新鲜水果(如葡萄、樱桃、甜瓜、柿子等)的提取液对鱼类也有一定的诱食作用。

3.4.7  动物提取物  马明和(1981)用蚯蚓浆液作诱食物质,可提高对虾摄食量,增加摄食次数。用蚯蚓作为诱食剂可有效提高鱼虾的摄食量、采食率和增重率。据报道水蚯蚓、牛肝、蚕蛹干、带鱼内脏和鱼干等的水提取液对南方鲶仔鱼有较好的诱食效果。

4  诱食剂的研究方向

    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诱食剂的研究工作:1)对应用于诱食的动物原料,如虾、蟹、蚌、海胆、乌贼、贻贝、牛肝、水蚤、蚕蛹等,研究分离提取出其诱食成分,并作定量分析。2)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的中草药资源,筛选出有诱食作用的中草药,分析其有效成分。引诱食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4)不同鱼类对诱食成分的种类、含量要求。5)影响摄食物质的确定与消除方法。6)增强诱食剂对鱼类的营养和抗病作用,提高鱼类免疫力,促进鱼类生长。7)几乎所有的甜味剂对水产动物都有诱食作用,但甜味物质是否对鱼类的消化吸收有生理性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8)选取来源广、价廉、加工提取方便的原料。9)根据不同鱼类的要求,探索高效诱食剂的人工合成和工业化生产的工艺和最佳配方。

2.jpg (32 KB, 下载次数: 173)

2.jpg

1.jpg (27.38 KB, 下载次数: 223)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6#
发表于 云南省 2008-10-13 07: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7#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7 03:17 | 只看该作者
再来绑钩外加绑线

[ Last edited by 摩托菜菜 on 2008-10-17 at 11:22 ]

yorimodoshi3.JPG (6.73 KB, 下载次数: 180)

yorimodoshi3.JPG

line2.JPG (4.48 KB, 下载次数: 177)

line2.JPG

line5.JPG (3.92 KB, 下载次数: 177)

line5.JPG

line3.JPG (4.37 KB, 下载次数: 178)

line3.JPG

line1.JPG (3.96 KB, 下载次数: 184)

line1.JPG

yorimodoshi1.JPG (5.52 KB, 下载次数: 184)

yorimodoshi1.JPG

yorimodoshi4.JPG (3.51 KB, 下载次数: 191)

yorimodoshi4.JPG

line6.JPG (3.5 KB, 下载次数: 180)

line6.JPG

yorimodoshi2.JPG (7.01 KB, 下载次数: 194)

yorimodoshi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8#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7 03:35 | 只看该作者
几种海杆钓鱼绑法.个人感觉用海杆钓鱼锻炼肌肉:P

[ Last edited by 摩托菜菜 on 2008-10-17 at 11:40 ]

soko_esa.JPG (24.17 KB, 下载次数: 191)

soko_esa.JPG

soko_worm.JPG (18.52 KB, 下载次数: 239)

soko_worm.JPG

sabiki4.JPG (24.04 KB, 下载次数: 250)

sabiki4.JPG

nage.JPG (26.51 KB, 下载次数: 180)

nage.JPG

fukase.JPG (16.46 KB, 下载次数: 174)

fukase.JPG

kago_tsuri.JPG (18.03 KB, 下载次数: 173)

kago_tsuri.JPG

sabiki1.JPG (24.4 KB, 下载次数: 181)

sabiki1.JPG

chinu_nage.JPG (25.25 KB, 下载次数: 198)

chinu_nage.JPG

chinu_uki.JPG (26.92 KB, 下载次数: 175)

chinu_uki.JPG

nage_yuudou.JPG (28.66 KB, 下载次数: 170)

nage_yuudou.JPG

igami_uki.JPG (24.42 KB, 下载次数: 189)

igami_uki.JPG

korodai_fukase.JPG (23.35 KB, 下载次数: 183)

korodai_fukase.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39#
发表于 安徽省 2008-10-17 07:33 | 只看该作者
飞蝇很漂亮的




楼主继续,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
 楼主| 发表于 四川省 2008-10-17 09:22 | 只看该作者
来几张钓鱼趣味图

[ Last edited by 摩托菜菜 on 2008-10-17 at 17:38 ]

grizzly-fishing.jpg (23.94 KB, 下载次数: 183)

grizzly-fishing.jpg

fishing08141.jpg (53.11 KB, 下载次数: 173)

fishing08141.jpg

fishing.jpg (22.14 KB, 下载次数: 191)

fishing.jpg

Taos_fishing.jpg (39.15 KB, 下载次数: 265)

Taos_fishing.jpg

untitled.JPG (58.55 KB, 下载次数: 253)

untitled.JPG

188020609_6d4d761835.jpg (164.31 KB, 下载次数: 229)

188020609_6d4d761835.jpg

sexy_fishing_girl.jpg (15.98 KB, 下载次数: 197)

sexy_fishing_girl.jpg

fly_fishing.jpg (123.3 KB, 下载次数: 193)

fly_fishing.jpg

JewFish3a.jpg (54.9 KB, 下载次数: 179)

JewFish3a.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4-19 09: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