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1-2 08:52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俏荷兰
阿姆斯特丹,荷兰的首都,离海牙只有一个小时车程,我们决定去瞧瞧。一大早出发,路倒是宽敞平整没得说,就是天空又变成了原来的模样,灰不溜秋的,很无趣。
▲这个老城区停车照样不收费我们对直就去了阿姆斯特丹老城区,那是个人人都要去的地方。这里我从来没来过,看到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做皮肉生意,看到满大街的商店都在明目张胆地卖大麻,我差点惊掉了下巴。这里的运河倒是确实多得很……
▲阿姆斯特丹城内的运河加起来有一百多公里长▲河多桥就多,据说有一千五百余座,号称“北方的威尼斯”。▲这个地方出门几乎全靠船。甭说这里,我看整个荷兰怕也没有别的交通工具。▲还有就是自行车荷兰除了风车、运河、郁金香闻名于世之外,还是大家公认的自行车王国,全国三分之一的人都把自行车作为他们的交通工具。大街小巷,全是自行车在往来穿梭;人行道上也停满了自行车,一排排锁在栏杆上,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还专门为儿童设计了不倒翁自行车▲为游客准备的马拉车
▲臭名昭著的红灯区红灯区的传说听得多了去了,等真的到了这儿才发现好像没有传说中那么乌烟瘴气。俗话说得好啊,百闻不如一见。人家的妓院都开在那种很普通的房子里,要是没有花里胡哨的招牌你都不知道那是色情场所。妓女们也不像电影电视里演的那样,叼着根烟歪在街边拐角搔首弄姿,人家都正儿八经地站在落地窗后面,有人经过时会轻轻敲一下手中的红酒杯,照样整得你哈喇子长流。
▲这个地方的灯都换成了红色的,免得你不知道已经身处温柔乡里。▲魂飞天外除了红灯区外,还有个传说就是咖啡馆。说是咖啡馆,咖啡却不是正主,大麻才是,菜单上就赫然写着大麻二字。你可以点一份大麻吞云吐雾,也可以点一份太空蛋糕欲仙欲死,这么明目张胆地吸毒对于我们这种来自禁毒之地的人来说显得非常不适应。不过和红灯区一样,从外面看一切正常,没有给人乌烟瘴气的感觉。
阿姆斯特丹其实是个漂亮的地方,很适合走耍,起码白天是这样。至于到了晚上是不是另外一番天地,那就不知道了,我们只玩了一上午,几个小时的时间,下午就回了海牙。
▲荷兰特产——鲱鱼三明治荷兰人很喜欢吃腌制过的生鲱鱼,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夹在热狗面包里,再加点生洋葱。这个东西不仅好吃,而且便宜,据说还是醒酒良方。口水流得哗哗的!
▲马克在给我们准备晚上的交通工具从阿姆斯特丹回来后,有人觉得我们骑着烧油的两轮显得跟荷兰人格格不入,于是我们就把摩托车换成了自行车,由布阿带路,去附近一个叫代夫特的小村庄游玩。由于荷兰人对自行车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几乎每条街道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这种代表路权的标志相当重要,尤其是在过十字路口的时候。
▲到代夫特要骑整整40分钟,要不是旁边这条运河一路给我加油早就洗白了。▲代夫特政府大楼▲这一路上布阿不晓得停下来等了我们多少次,看看人家的体格。▲这些商店可不是像阿姆斯特丹街头上那些商店▲这座教堂名为“新教堂”,正在翻修。▲骑呀骑▲小桥流水人家阿姆斯特丹是很漂亮,不过我觉得代夫特更加迷人。这里人少,骑着自行车便可以悠哉游哉,细细品味。我突然觉得自行车是个好东西。可惜太阳下山了,天儿渐渐黑下来,变得冷飕飕的,我们只好回去。
▲可能是觉得光有运河还不足以让我们有身处荷兰之感,又搬来个风车。我们原以为在这一地区的旋风之旅该结束了,可麦克坚持认为我们得去看看海牙。看海牙的事情根本就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第二天麦克下班之后,连拉带拽地把我们全都赶上公交车,去市中心兜了一圈。我的天哪,幸亏有麦克的坚持,要不然这么漂亮的地方就被我们白白错过了。
▲海牙的步行道▲很有意思的艺术品,不知道究竟是谁吃谁。▲还没到时候,海滩上显得冷冷清清。▲夜幕降临,沿街林立的咖啡馆开始热闹起来。▲威廉一世亲王▲再来一张海牙夜景感谢麦克和布阿,感谢他们让我们在荷兰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我们写博客主要是为了让自己记住曾经到过的所有美丽的地方,从没想过会有这么多人关注,更没想过还有这么多热心人不仅带我们领略他们家乡的美好,还热情邀请去他们家做客。
再次感谢马克和布阿!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1-6 03:30

2015年4月19日 星期天 阿森看摩托大赛
我们不能光看电视,还需要看点更加刺激神经的现场表演,不是舞台剧或者足球赛之类的哦,要看就看摩托车比赛。就是这么巧,本周末在荷兰就有场“世界超级摩托车锦标赛”,简称 WSBK。在北美,WSBK只在加利福尼亚有比赛,其他地方没有,整得我从来没在现场看过WSBK,只能看电视,这次终于有机会一睹车手的真容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罗尔德,一个小村庄,我们安营扎寨的地方。从海牙到阿森很快的,骑两个小时就到了。我们住在一个叫罗尔德的小村庄里,那里有个露营地,离赛场只有几公里远。
▲好久没露营了露营地人满为患,纷纷在忙着搭建临时的家。我们的邻居是对荷兰老夫妻,很快大家就成了朋友。一天中午,我们站在摩托车旁边吃午饭,那对老夫妻看见了,觉得好可怜,连椅子都没带一把,好心借了两把给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善举,不过这也更加让我们觉得自己确确实实是两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到了晚上,我们去饭堂打发时间,一边在笔记本上敲字,一边喝着罐头里的汤。到了8点,突然营地里的人全都涌了进来。看年纪,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有些在玩桌游,有些在玩纸牌,似乎都很专注的样子,不过我能感觉到很多人在偷看我们,他们一定很好奇,这两个骑着摩托车的国际流浪汉怎么会来到他们这个小小的村庄里。
▲一家本地餐厅门前停满了进口跑车荷兰的跑车真是多啊!不过我对着装更感兴趣。在北美,骑跑车的人通常穿的是皮夹克、牛仔裤、运动鞋。美国南部有些地方喜欢穿背心、短裤、人字拖。但荷兰完全不一样,和我们习惯的那一套简直是天差地别。在加拿大的时候我喜欢看英国的一本介绍跑车的杂志,看到在英国高速路上飞奔的那些家伙全副武装的模样让我大为吃惊,全套皮装,还带个屁股包,他们那里叫“腰包”。荷兰这个地方的摩托车文化和大英帝国完全一模一样。
▲每天往返于阿森TT赛道和罗尔德村之间▲阿森TT赛道停车场。我们的GS在一堆跑车中简直是鹤立鸡群。▲散发着速度光辉的圣殿阿森TT赛道是为数不多的、带有传奇色彩的赛道之一,这里的MotoGP大赛就像温布尔登的网球赛一样源远流长。这些年来MotoGP在很多赛道上沉沉浮浮,唯有阿森TT赛道从1949年开始举办以来数十年间从未间断过。
人家现在举办的是世界超级摩托车锦标赛,为啥我要在这里扯MotoGP呢?因为在阿森一场普通的MotoGP通常会吸引上十万的铁粉,那简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啊,一票难求。这个WSBK跟人家一比就差远了,来的人也就三两万,空位多着呢,票随便买,白菜价。
▲周五周六为练习赛时间参加MotoGP的赛车都是原型机,WSBK就不一样了,只要你有钱,旁边摩托车店里有的是进口零部件,你可以把你的赛车整得像火箭一样快。不夸张地说,花三十万欧元你就可以进场比赛了。
周五周六是练习赛时间,我们利用这两天时间沿着4.5公里长的赛道的外围溜达,拍了很多车手们调试车辆的照片。赛车在比赛前都要根据天气和赛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妮达根本不看WSBK,这两天的练习赛成了她的速成课,哪些是顶尖高手,他们的衣服和赛车什么颜色,都得熟悉,要不然到了冲锋号吹响之后搞不清谁是谁岂不很丢人。
▲我没有三十万欧元,只好来这里过干瘾。骑得很慢还是撞了几次,欧耶!▲回去后我又看了一遍电视转播,想看看有没有我们的镜头,居然有呃 (⊙ˍ⊙)!WSBK最让我喜欢的一点是能买到普通票,可以坐在正面的大看台上看比赛,这在MotoGP中是不可能的,我们没那么多钞票。就是到赛道上去走耍也要轻松得多,不用担心被挤到地上遭万人踩踏。反正我觉得这个WSBK不像个国际性大赛,倒像是业余爱好者租用专业场地过瘾的赛道日。
▲大看台就是好啊,赛前的各种活动都看得一清二楚。▲迈克尔●范德马克是荷兰籍车手,自然便有穿着荷兰民族服饰的美女打伞。找美女给车手打伞这事儿一直都在遭受女权主义者的炮轰。打伞这个工作确实不好做,即不能让车手晒着,还得在镜头前随时保持最美的姿态。我怎么知道不好做?因为我也干过,深有体会。
▲姿态不够美艳,车手也在大太阳下晒着,完全不合格。▲青蛙▲场上这些车手当中我比较喜欢那个英国人利昂●哈斯拉姆。他老爸罗恩(就是正在和他说话的那个)曾是MotoGP中响当当的人物。打伞那个是他老婆。堂堂一个国际大赛一家人就搞定了。▲英国车手汤姆●塞克斯正在盘算怎么过第一个弯道▲世界超级摩托车锦标赛应该改名叫英国佬大联欢,排名前四的全是英国人。▲专心致志听读秒,待灯一灭便全力冲出。看现场的摩托车比赛有点像看一边倒的网球比赛,车手从你面前一闪而过,你的头也从右到左一下子扭过去,然后抓耳挠腮地等待一分半钟,等他们再次绕过来。幸好我们前面有块大屏幕,要不然一场比赛下来都看不到个所以然。不过呢,现场自有现场的好,你能听到1000cc赛车用发动机振聋发聩的轰鸣声,能闻到飘散在空气中带着激烈气息的汽油味,能感受到比赛开始前几分钟骤然而来的紧张气氛,还有起跑线上忙前忙后的保障人员、身材撩人的打伞妹儿、扛着长枪短炮乱作一团的媒体记者,全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你面前,这些东西窝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电视转播是享受不到的。
▲眼看荷兰车手范德马克要赶上头名状元了,现场立刻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每次范德马克骑着他的白色本田来到大看台前,人们便纷纷起立,挥舞着双手为他们心中的英雄加油助威,像极了去年意大利米萨诺赛道上为瓦伦蒂诺●罗西加油的那帮人。这是范德马克第一次参加WSBK大赛,我之前并没有关注过他。后来我查了一下,发现他居然是去年600cc的冠军,难怪一直紧跟在两位英国车手的后头,最终获得第三名。庆祝范德马克获得季军的活动热闹非凡,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荣登了冠军宝座。
▲乔纳森●瑞亚,英国车手,本站真正的冠军,2015赛季的王者。▲乔纳森●瑞亚绕场一周竭力想把胜利的喜悦分享给观众▲在颁奖仪式上,尽管乔纳森●瑞亚登上了最高领奖台,▲但是人们的焦点却集中在了这位22岁的年轻人身上,人家可是荷兰首位站到WSBK领奖台上的人。▲中场休息时杜卡迪特技表演队上场秀了一段▲阿森没白来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1-11 11:48

2015年4月26日 星期天 横穿德国
摩旅继续,准备从东南方向横穿德国,不过打算走一条非常规路线,也就是不经过任何大城市。这段时间尽在各大城市观光旅游了,已经厌倦了人流如织的老街古巷,受够了车水马龙的拥堵交通,想换换口味。妮达对大自然的渴望早就难以自制了,穿越德国的线路便由她来设计,沿线没有繁华都市,只有乡野村落。
▲妮达把油箱包里的贝壳、树叶、小狗狗、大骆驼全都扔了,现在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帮我驮点东西了。第一站是哈茨国家公园,想必那里应该是个徒步的好地方。哈茨国家公园位于德国中部,不过欧洲国家都不大,加上路况极佳,我们走高速路去哪儿只花了两个小时就到了。德国的高速路是不限速的,左车道专门用于超车,不得随便占用。他们超车时的速度相当惊人,像导弹似的嗖一声就从你左边飞过去了,你都没看清究竟是保时捷、奔驰还是奥迪,人家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胆战心惊地走完了那段高速路,终于到了哈茨国家公园地界,进入了没那么燥的盘山公路。哈茨国家公园属于哈茨山脉,这里的路随着山谷蜿蜒盘旋,串起了掉落在茂密森林中的一个个古朴的小镇。山中的树基本上还是光秃秃的,温度也降到了个位数。
▲盛开的小花儿昭示着春天即将来临我们住的家庭旅馆在一个名叫圣●安德里斯伯格的小镇上。老板是个上了岁数的老人,一脸慈祥,就是一句英语都不会。幸亏妮达在高中的时候学过德语,可惜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基本上全都还给了老师,剩下那点和我的法语水平差不了多少,只够订个房间,要回答老人为什么骑个德国车满世界瞎转悠之类的问题还远远不够。
扔下行李,妮达便迫不及待地出去溜达了一圈。很快就回来了,说是这个地方不适合徒步。我呆在屋里捣鼓那个新型运动相机,没有骑行照片给大家看不是我的错,不过我可以用文字给大家描述一下。进出哈茨国家公园的路相当不错,而且这次居然没下雨,我们俩骑得可欢实了。
▲此地还属于德国西南部接下来我们要彻底穿越德国东南部,到达离捷克边境很近的地方。说出来可能没人信,反正我替妮达找了条徒步线路,叫“画家之路”,据说是德国风景最美的徒步线路之一,在一个号称“撒克逊人的瑞士”地方。这个地方有个小镇叫 Porschdorf,我们在镇里租了套公寓。
感谢玉帝,房东会英语。
▲又一个临时的家▲丰盛的晚宴这段时间尽在超市里买东西吃了,肚子里的油水儿都刮干净了,所以我们决定吃顿好的,犒劳犒劳自己。听说烤野猪是德国美食之一,于是去了一家专门卖烤野猪的餐厅饕餮了一番,味道还确实不错。听服务人员说,我们吃的这头野猪就在附近捉到了,前几天还在森林里活蹦乱跳呢。好嘛,这儿的人还在恪守传统,我估计那头野猪肯定是被弓箭射死的。
▲点杯啤酒就给你端来一个一升的大杯子,不过我喜欢。欧堡啤酒,又一款欧洲黑啤酒,我们对它的爱与日俱增。这款啤酒产自艾鲍镇,离这儿不过50公里,看来我们手中这杯啤酒绝对正宗。
▲喝了两升欧堡黑啤后开始到处游荡▲一个古朴的小城▲一个特别的数字▲也有艳丽的外衣▲还有只拿不定主意的猫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比,这个安宁的小城更能让人感到轻松自如,在这个慢节奏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渐渐地又恢复了活力。
▲隐藏在繁花丛中的小木屋▲小城外便是国家公园,此刻野趣正浓。▲巨大的岩石,深深的裂缝,飘散着一股股仙气儿。▲这种砂岩形成的景观遍布乡野▲小村旁溪流潺潺画家之路徒步道全长112公里,即使像妮达这样的徒步高人想在一天之内走完也太有挑战性了。我们把它分成了八天来完成,这样每天都能在不同的美景中安眠。徒步道在易北沙石山中蜿蜒盘旋,越往里走景色越美。途中还经过了拉森村,一个掉落在画中的世外桃源。
▲拉森村▲在村里转了一圈后就直奔怪石而去▲沿着画家之路爬到山上,易北河尽收眼底。这一路上美轮美奂的景色在十八世纪的时候曾引得许多艺术家趋之若鹜,渐渐地变成了朝圣之路,这也是画家之路得名的由来。
▲珀迪▲画家之路上著名的地方就是这个棱堡棱堡实际上是一堆塔形的岩石,高达194米,耸立在易北河上,蔚为壮观。要是用谷歌搜一下“画家之路”,上面这张照片肯定会出现。在1824年的时候,人们在岩石间建了木桥,后来换成了更高端的石桥。石料和棱堡一样,都是砂岩,这样显得和谐。如今这座石桥的名声不亚于棱堡,成了游客必去的景点。当然了,他们不一定都是徒步爱好者,比如像我这种懒包不还是闻着味儿来了么。
▲从车水马龙的城市来到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妮达甭提有多高兴了。▲残阳映照砂岩山▲石桥丽影▲我和这只鸟聊了半天这几天我终于逮着机会玩弄声纳寄给我们的那个运动相机了。这款摄像机取名叫什么“菱镜”。支架丰富得很,在摩托车上你想怎么绑就这么绑。我只用了两个,先试试嘛,等找好了角度再多绑几个不迟。它可以用声纳S20对讲机进行远程控制,开关相机、暂停和继续拍摄、选择拍摄模式等等都可以控制,这个功能我蛮喜欢。而且还能用语音通知你相机有没有开,拍摄是停止了还是在继续,这样就用不着看相机的灯有没有亮,安全性提高了很多。等我找机会把它彻底搞懂了再来全面评价。下面这个视频全是用“菱镜”拍摄的。非常感谢声纳!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5295754/

狼哥@ 发表于 2019-11-14 03:38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1-2 16:52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俏荷兰
阿姆斯特丹,荷兰的首都,离海牙只有一个小时车程,我们决定去瞧瞧。一大早 ...

楼主快点更新啊。我天天上来刷一下。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1-18 02:01

2015年4月30星期四 文化控和南斯拉夫美女骑行泽国
往北走三个小时就到了柏林。这座城市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和妮达,只是吸引我们的原因各不相同。
记得1989年在电视上看到柏林墙倒塌的时候正是我青春期那种狂妄自大逐渐消亡之时,我开始尝试着去了解自身之外的世界。即便在那样的年纪,对柏林墙倒塌之意义还是知道的。
实际上柏林引起我的兴趣主要还是因为U2,那是他们录制 Achtung Baby 这张专辑的地方,录制时间正好是柏林墙倒塌之后。U2是我当年最喜欢的乐队,他们这张专辑让我欲罢不能,连续几个月天天听,不知疲倦,食不甘味。他们来到柏林的时间正赶上这座城市正在如火如荼地重塑自我,或许他们从中抓住了一点时代思潮,或许正是这点东西才让我如此欲罢不能的吧。这张专辑和他们以前的风格完全不同,不知道他们在后柏林墙时代找到了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彻底改变了他们,让他们重获新生。
▲C号检查站,或者叫查理检查站,这个名字更广为人知。冷战时期,查理检查站是东西德之间最重要的边境口岸,每天迎来送往,说不尽的悲欢离合。渐渐地,东德那边的哨所越修越多,路障也越堆越高。而西德这边一直都是这个简易房,像座丰碑似的立在那里,一直立到了今天。
随着柏林墙坍塌,东西德的冷战也随之结束,柏林经过阵痛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生。曾经剑拔弩张的简易房被林立的商场店铺淹没,曾经挤满士兵、间谍、偷渡者的狭窄通道早已变成了繁忙的十字路口。
我们骑着摩托车经过这个见证过历史的地方时觉得好拽。
▲墙一筑,波茨坦广场就一分为二,曾经的繁华之地瞬间变成了荒漠。东边全是带刺的铁丝网,还有高高的哨所监视着死亡地带,想逃往西德的东德人很难穿越。这是波茨坦广场如今的模样。如今的柏林光鲜亮丽,和我年少时记忆中的柏林大相径庭,再也看不到那些扒着墙隙满脸羡慕的人。这座城市自然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毕竟那堵墙已经倒了25年,很难再找到我记忆中的柏林了。好在一直跟着我们的雨立了大功,让我有机会在阴暗中拍到那些早已逝去的丰碑,也算是稍许找回些存于我记忆中的柏林。
▲勃兰登堡门▲原苏联建的战争纪念碑,位于蒂尔加滕公园。▲著名的柏林电视塔,和加拿大国家电视塔一样,顶上有旋转餐厅。▲这条街曾在U2的《Stay (Far Away, So Close)》这首歌曲的MV里出现过就在柏林墙倒塌之时,我突然对外国的文艺片儿感起了兴趣,其中《柏林苍穹下》我印象最为深刻。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个神奇的预言,拍完两年之后柏林墙便倒了。影片中把东德人塑造成了仙人,西德人则为凡人。凡人们知道仙人无处不在,就是看不见他们。影片说的是有个仙人想成为凡人,想醉入爱河,想体验人间种种俗事,诸如饥饿、幽默、音乐、艺术等等,为此他豁出老命想打破仙人和凡人之间的藩篱。反正深奥得很。
▲柏林胜利柱我是必看的这根柱子在电影中反复出现,是那位凡心偶炽的仙人代表的落脚点。电影是黑白的,我竟不知道上面那个雕塑原来金光闪闪。这么光鲜亮丽的色彩无论如何得留下,所以我把照片又换成了彩色的。
▲羡慕繁华人世的仙人▲柱子基座上这瓷砖贴得……啧啧啧……电影中没展示,太可惜了了。▲在柏林苍穹下仰望▲这个神奇的玩意儿电影里也没展示,就在柱子下面的地下通道里。先用相机拍下你的轮廓,然后再以像素为单位重新创作,很好玩的。
说出来也许没人信,不过就我而言,这根胜利柱确实是这趟柏林之行最精彩的部分,因为我是这部电影的粉丝嘛,这还不是主要原因,重要的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这根柱子依旧还是当初我记忆中的模样,一点没变。
说到此突然想起一事,好莱坞曾翻拍过《柏林苍穹下》这部电影,可惜他们搞错了方向,取其糟粕,去其精华,成了一部无聊透顶的爱情电影,叫什么《天使之城》,呵呵……
▲“我是个煎饼!”苏联建了柏林墙两年后,肯尼迪访问了这座城市并发表了演讲,在那个著名的演讲中曾宣称他是个柏林人。他的政敌就嘲笑他,说“柏林人”是一种德国美食的别称,真名儿叫作 Pfannkuchen ,是一种用果酱做馅儿的油煎饼。肯尼迪说得没错,德国人也只在柏林之外看到这个东西才称之为“柏林人”。为了支持肯尼迪,我一口气吃了两个“柏林人”。
▲波茨坦广场上柏林墙展览▲妮达在仔细研读柏林墙的历史我对柏林的痴迷完全是因为我是个文化控,妮达不一样,她对这座城市感兴趣更多的是其个人经历。柏林墙的倒塌引起了欧洲在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大变革,随着东德人选择拥抱西方价值观,这股激流瞬间席卷整个东方阵营,自然也波及到了妮达的出生地南斯拉夫,造成她的国家分崩离析,克罗地亚便是在这片废墟中崛起的。妮达的童年全是在这种制度下度过的,战争结束后不久她就搬到了加拿大,这次柏林之行算是找寻社会变革起源的一种方式吧。
▲波茨坦广场中心这条线代表柏林墙曾经的位置▲大屠杀纪念碑,2711个拔地而起的混凝土块就像一个个高耸的坟包一样,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惨遭杀戮的欧洲犹太人。▲东柏林的信号灯很有特色,这个小人是1961年出生的。▲对于东德人来说,信号灯小人有其特殊的意义,有那么一点怀旧的意思,也有那么一点凝聚人心的功效。除了上面那个神奇的玩意儿之外,现在也有人把这个信号灯小人印在T恤上,或者做成贴纸什么的,利用他的人气发财,捞钱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就像有些号称为人民服务的人一样。
▲特拉贝特牌小车,也是东德的标志。我第一次看见特拉贝特是在U2的演唱会上,当时它被高高地挂在舞台上,足足有15米之多。车头向下倾斜,大灯照着乐队,就像聚光灯似的。这辆世界上最烂的车当初可不好买,东德人得先预定,等着慢慢造出来,再慢慢地运过来。墙倒之时,兴高采烈的东德人开着他们的宝贝冲过边境线,从此这些宝贝就和这个城市以及那个重大事件结下了不解之缘。和古巴那些上世纪50年代的福特和雪佛兰一样,现在的特拉贝特担负起了出租车和城市观光车的职责。
▲柏林墙已经所剩无几了,一个叫东侧画廊的地方还有一小段,我们骑车过去瞧了瞧。▲这就是东侧画廊东侧画廊指的是一段1.3公里长的柏林墙,主要看点是105幅艺术作品,是1990年画在东墙上的。这些作品都非常棒,这里我只选了几幅真正能打动我的。
▲**主义,一切为公,不像**主义,什么都是个人的。▲这个非常喜欢▲这幅有神仙我当然也很喜欢▲施以援手从1961年到1989年这28年间,总共有80人死于从东德逃往西德的途中。在柏林墙没有完全成型之前,那些刚好在边境上的房子窗户成了东德人的逃亡通道。等低层的窗户被封了之后,东德人开始用绳索搞速降,绳索被收了就用家里的床单,有些人就这样被摔死了。柏林墙彻底成型之后死的人就更多了。他们搞了个死亡地带,高高的哨所里随时都有狙击手拿着枪瞄着。就是到了晚上也甭想过得去,强光灯把整个死亡地带照得纤毫毕现。
▲东墙上全是涂鸦▲柏林到处都是这种蓝色的管子,什么鬼?逛街的时候看到好多水管弯来扭去,有蓝色的,也有粉色的,遍布于城市各个角落。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些水管和这个城市的名字还有点关系。大多数人都以为“柏林”来自于德语单词“熊”,他们的城徽上就有只熊。其实不是,按照词源来讲,应该来自于古老的斯拉夫语“berl”这个词,“沼泽”的意思。柏林建在低洼地带的一个水坑里,自然应该叫沼泽。在沼泽里建房子就得抽水,水抽干了才能打地基,所以才到处是水管。为了不影响市容,他们把水管漆得五颜六色,让这座城市显得整洁一些,不那么乱七八糟,也就间接的和这座城市的名字有了些关联。有点强词夺理了哈,就这么着吧。
▲东西之间的差异——水管满天飞这边是东德,樱花灿烂那边是西德。▲这么灿烂的东西妮达哪能放过,我也只好附庸风雅。▲德国香肠(⊙0⊙)!一定得尝尝。我们把摩托车停到人行道上,一边大口大口地啃德国咖喱香肠,一边紧张兮兮地看有没有警察过来。后来有人跟我们说,这里不是吃咖喱香肠的地儿,而且也不用担心遭开罚单,在柏林骑车除了人家的床以外,基本上想停哪儿就停哪儿。
▲位于柏林的宝马摩托车厂也是必去的地方宝马总部设在慕尼黑,不过摩托车厂却在柏林,我们宝贝的诞生地岂有不去看看之理?车间里是不许拍照的,只能拍拍展厅里的东西,不过能亲眼看到我们的宝贝是怎样组装出来的,看到出产前是怎样测试的,还是觉得这趟没白来,值!
▲这位叫蒂姆,参观工厂时我们的导游。参观结束后,蒂姆看见我们爬上挂有加拿大牌照的摩托车,又跑过来聊了半天,还要求合影留恋。这张照片就是他发给我的,真是好人一枚。
柏林墙的倒塌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给我俩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也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我们。这趟柏林之行非常完美,或步行,或骑车,穿梭于大街小巷,极尽去国怀乡之能事,我们觉得非常之享受。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1-20 11:44

2015年5月2 星期六 波兰人猿泰山
我们又往南走了,中欧之行实在是曲折得很呐。天气还不错,就是冷得很,春天太顽强了,任夏天左冲右突也攻不下来。
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国家了!波兰我俩都没来过,他们说的是葡萄牙语,为了避免上次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尴尬场面,在过境前我们临时抱了抱佛脚,把一些常用语收罗到手机里备着。其中最要紧的一句是:“Dziękuję”,意思是“谢谢”,可它的发音全不像它的长相那样,你能把它读成“真-古-耶”吗?这个发音问题还给我们造成了不少麻烦呢。
从德国到波兰我们走的是高速路,这一路上的风景没什么变化,除了树还是树。不过能看得出来,波兰明显没有德国富裕,路显得有点破破烂烂的,途经的那些小镇也不大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像德国那些城市,干净整洁,感觉很清爽。
妮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从未改变,她亲自选了个仙风道骨的地方,位于波兰南部。从导航上看要途经一个大城市,叫什么“Wrocław”,也不知道咋念,一路上我们都叫它“铁钳”。一个城市取名叫铁钳,好牛掰的样子,听起来很像个大坏蛋。
​有个东西我们事先没上网查清楚,就是欧元和兹罗提的汇率问题。德国和波兰的边境上有很多换钱的地方,不过看起来都不可靠。最后找了家小饭馆兑换,顺便扒拉两口午饭。妮达点了份白菜卷儿,我点了份波兰炖牛肉。也不知道会不会挨宰,不过就饭钱来说比德国要便宜不少,而且还相当好吃,看起来想在波兰减肥是不大可能的了。
吃完饭,坐在小饭馆里听其他顾客闲扯,电视里正播放的波兰节目也在耳边若隐若现。突然妮达瞪着一对大眼看着我,惊呼:“喂!有些单词我听得懂呃!”那就太好了,看来这波兰语和克罗地亚语有相通的地方,以后凡是涉及到语言的工作就正式交给你了,只要别张嘴说就没事儿。
▲我们的酒店,或者说它旁边的……上图中那栋房子不是我们的酒店,是个早已废弃的工厂,现在成了酒店的停车场。我们的酒店就在旁边,还是挺不错的。照片是不是很酷,有没有那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登记的时候我们向前台请教“Wrocław”究竟该怎么念。她说念作“弗罗茨瓦夫”。什么鬼!跟它的写法完全不搭边嘛。还好事先请教了,要是在人家面前乱念人家城市的名字岂不很唐突。受了人家的教,自然要说声谢谢。“真-古-耶”。换来了一个礼貌性的微笑。看来我是念错球了,人家把我当成人猿泰山了,我去!
▲盛大的庆典活动铁钳(我还是喜欢这个称呼)只是我们路途中的临时落脚点,闲来无事,还是决定去市中心看一眼,没想到热闹非凡,让人颇感意外。很明显,今天有场盛大的庆典活动,庆什么不知道。我们赶紧把车停好(还是不要停车费,大爱欧洲!),跟着人群去了城市广场。当初刚进波兰时就说人家这样那样,太片面了,其实这个国家很不错,至少铁钳就让人眼前一亮。你看哈,广场就是个巨大的舞台,后面那些房子就是色彩缤纷的背景,等仪仗队和军乐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之时,旁边围观的人群便争相挥舞着手中的波兰国旗,一派美丽祥和的气氛。
▲波兰国旗的海洋▲军乐队▲大号▲国旗还设计得不一样原来今天是波兰的国旗节,每年五月二号他们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他们的国旗有两个版本,一个只有红白色,简单明快,一个会在白色那块印上他们的国徽。波兰在历史上曾遭到四次入侵,为争取独立可谓前赴后继,今天的自主实在是来之不易,所以国旗节对他们来说其重要性非同小可。
▲城市广场上的市政府▲我对波兰饺子垂涎已久,我的那个天啦,太好吃了!!!波兰饺子里头可以包任何东西,一般是奶酪和蘑菇,还有里面包水果作为餐后甜点的。不用说,本人自然选的是肉馅那种,而且还得是油炸的才过瘾。跑到波兰来减肥完全是扯蛋蛋。
▲美髯公是波兰民间艺术的常见题材,上面那个以犹太人为蓝本的是大胡子,还有那个指环王看多了整出来的也是大胡子。▲瞧瞧这些房子整得多漂亮▲连这儿的摩托车都在热烈庆祝国旗节▲波兰也有霍比特人?!在铁钳逛了半天,逛安逸了才重新爬上摩托继续南下,去妮达千挑万选出来的好地方——塔特拉山脉。也不知道她从哪里看到,说那里是徒步的天堂。我看未必,越爬越高,越爬越冷,空气湿度也越爬越大。还有公路两边全是广告牌,把好好的个自然景观全都破坏了。我估计他们想靠广告收入捞回修路的投资。
▲远处就是塔特拉山脉▲扎科帕内镇,一个高山度假村。扎科帕内位于吉温特山脚,是个冬天滑雪、夏天徒步的好去处,我们来的时候正好不冬不夏。妮达找了个豪华得不像话的酒店,当然也没得选,只有这家开门。不过好在是淡季,人家给了我们大大的优惠。既如此,那就住它几日又何妨。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闺房▲妮达徒步去了,我负责看家。▲妮达对大自然的爱远胜于我▲塔特拉山脉是波兰和斯洛伐克的天然界限,也是风景优美的徒步天堂。▲妮达回来后,我的徒步瘾也上来了,跟着她在城里走了一圈。弗罗茨瓦夫那座大城市让我们看到了波兰现代化的一面,而扎科帕内这些散发着木香的房子则让我们看到了波兰乡土气的一面。这些房子都是上世纪中叶人丁开始兴旺时修建的。
▲我们住的酒店▲不知不觉走到了郊外▲我们买烟熏奶酪完全是这个波兰小老太婆害的烟熏奶酪就是用烟熏过的山羊奶酪,据说此乃塔特拉山脉的特产。这个小老太太在一个看起来不像旅游商店的小窝棚里卖,分量又足,我们就以为是她自己在家里一手一脚做的,等我们在小镇里转了一圈后才发现到处都在卖这种“扎科帕内”牌的烟熏奶酪,而且比她卖得还便宜。这小老太太,我-喜-欢o( ̄▽ ̄)d!
▲人间美味妮达对这种奶酪居然不过敏,真是神了,于是我们一口气买了两大坨,一坨自己吃,一坨送人。待会儿要去看望朋友,恭贺乔迁之喜,咱们不能空着手去吧?这坨烟熏奶酪就算作礼物吧。结果两坨都被我们吃掉了。我承认,太没有自制力了,问题是这个玩意儿也太特么好吃了。
▲乌拉尔离此千万里,居然出现了一台乌拉尔牌的侉子,居然也是水平对置发动机,好神奇!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1-23 11:23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塔特拉山脉徒步太投入了,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克拉科夫,只好倒回来。我们打算在这里呆上几天,观观光。
▲维斯瓦河畔的瓦维尔大教堂我们在市中心定了套公寓,房东叫宝琳娜,开着她的车带我们在城里转了一圈,一路上把那些值得一去的地方一一指给我们看。还请我们吃了顿午饭,特地点了些波兰风味的美食让我们尝尝。
▲宝琳娜切开的那个满是黄油和奶油的东西叫kotlet de volaille,也叫基辅鸡,蓝绶带鸡…▲我们公寓周围的环境▲犹太区▲出来闲逛的天主教修女▲老城区▲坐着马车游老街才般配克拉科夫是不错,不过我们只是把它作为去奥斯维辛一日游的基地。我们的中欧之行变成了二战之旅。奥斯维辛其实是当年德国外国人给它取的名字,来自于波兰一座城市Oswiecim,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东边约一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昔日的集中营如今已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周围一片现代气息,门前几百米远就有个大型超市。
▲“用劳动换自由”,一派胡言,除了死亡什么也换不来。我们选择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院子里到处都有牌子,现在改为博物馆的工棚里也有很详细的介绍资料,哪里比得上导游说得那么绘声绘色,生动精彩,那些惨无人道的总总兽行听得你汗毛倒竖,不寒而栗。
▲看到这些犬牙般的电网,可以想见当年那些陷入绝境的人初次见到这些东西会是什么感受。▲远处那个早已模糊的岗楼里曾拉响过多少次警报?又曾射出过多少颗罪恶的子弹?纳粹把欧洲各地的犹太人骗上火车,告诉他们只是驱逐出境,他们哪里知道那是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纳粹还威胁集中营附近的村民,凡是协助囚犯逃跑者一律坐牢。即便戒备森严得如铜墙铁壁,还是有几个人想方设法逃了出来,将纳粹的暴行大白于天下,导致一些欧洲国家,比如匈牙利,不再“驱逐”其境内的犹太国民,从而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
为了让犹太人相信只是驱逐出境,不是要他们的性命,纳粹还叫他们把家里的东西都带上。等他们到了集中营后便全部没收,把值钱的东西据为己有,剩下的便扔了。一堆堆,一摞摞,如山丘一般,每一件东西都代表着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根据这些死难者的遗物推断,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至少有两百万人遭到纳粹残害。也有人说不止,应该接近四百万。
▲堆积如山的鞋子,很多还是小孩的。除了这堆鞋子外,还有一大堆人发。据说一开始把囚犯们的头发剪下来是为了防止虱子的传播,后来竟用来做成各种产品。经检测,这些头发里均含有微量的氰化氢,说明是毒死后剪下来的。工作人员要求我们不要拍照,以示对死者的尊重。我也真的无意拍这些东西。
一辆大巴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集中营,离奥斯维辛集中营几公里远。这个集中营更大,许多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电影都在这里取景。那些遭“驱逐出境”的犹太人先被卸在这里,纳粹们会根据他们的身体条件进行取舍,起码有75%的人遭到就地处决的命运,因为纳粹认为他们不适合在集中营劳动改造。由于这些人没有任何记录,所以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到底有多少人死于非命根本无法确切统计。
▲在比克瑙臭名昭著的卸货点毒气室和焚尸炉就位于比克瑙。战争临近尾声时,纳粹们开始销毁证据,他们知道自己做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历史将对他们做出审判。可惜都是徒劳,凡是参与运行死亡集中营,参与设计制造这些高效杀人工具的魔鬼个个难逃干系。我就不明白了,这些魔鬼难道每天晚上回家和妻儿吃饭的时候,哄孩子上床睡觉的时候也讲他们毒死数百万人并毁尸灭迹的故事吗?恐怕不会。


那些什么共鸣呀什么正能量负能量之类的东西我是不大信的,在看那些参观过集中营的人写精神如何如何压抑、情绪如何如何低落的时候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去的那天恰好是波兰南部一个晴朗的夏日,在囚犯们排着队等待走进毒气室的那片田野上野花正怒放着,当我们走出集中营来到阳光下时,忽然觉得这灿烂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很长一段时间旅行团里没有一人说笑,大家都沉默地走着,心里仿佛有块巨石压着喘不上气。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1-26 01:15

2015年5月10日 星期天 贫富过山车
我们原路返回,再次往南,重新回到扎科帕内,从那里进入斯洛伐克。今天又是个新国家喔!
是不是觉得我们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那就对了,我们就是无头苍蝇,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我们在扎科帕内逗留了一下,买点烟熏羊奶酪。这个东西我们特喜欢,待会儿不是要去见两个朋友吗,想作为见面礼送给他们。上次其实买过,只是因为嘴馋,吃了,只能再买点咯。这回得找个地方藏好,免得又被自己偷吃了,问题是藏哪儿好呢?
▲再次穿越塔特拉山脉塔特拉山脉的形状像弯新月似的,成了波兰和斯洛伐克的天然国界。我们从未来过斯洛伐克,我除了经常把它和斯洛文尼亚搞混之外,对这个国家也就没有更多的了解了。妮达小时候的家乡克罗地亚虽然和斯洛伐克同属一个国家,不过她在这里也一个熟人没有。
从德国踏入波兰,有掉进了贫民窟的感觉;从波兰踏入斯洛伐克,有掉进了难民窟的感觉。在波兰呆了十来天,已经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条件——其实还不错啦。跨过边境之后,发现这边的路恐怕从建好那天起就没人管过,两边的房子也让妮达想起了伴随她长大的那个**主义国度。看来又得从新适应一次了。
▲今天是周末,路上碰见大批骑士。今天是初夏一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也恰逢周末,当地这些骑士们纷纷出来享受这大自然的馈赠。一路上尽是摩托车在穿行,有挂着波兰车牌的,也有挂着斯洛伐克车牌的,大家不分天南海北,互相挥手致意,我们的左手都累得抬不起来了。终于告别了昏暗的天空、漫山的白雪、遍地的枯枝败叶,迎来了久违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我们此刻的心情呀——就像这山花一般浪漫。
上面那张地图不甚准确,其实我们把下塔特拉山国家公园里的所有小道都走了个遍,花了差不多整整一天的时间。下面这张地图也不甚准确,有些路实在太小,显示不出来,不过从地形上应该能够感觉得到,那些弯弯曲曲的羊肠小径全都在陡峭的山谷中蜿蜒盘旋。这样的山路才是我们的菜!
我们在一个名叫维纳波卡的小镇住下了,这个袖珍小镇位于塔特拉山脉的心脏地带。打理旅店的是个老人,只会说斯洛伐克语。我们的妮达再次显出了她的威力,充分利用她的家乡话克罗地亚语中几个常见的斯拉夫语单词成功地从老人那里订到了房间。我给你们讲,和一个什么语言都会点的人出来旅行那可真是好处多多。
▲公园内景色宜人▲知道我为什么喜欢旅行吗?因为能吃到各地的美食。斯洛伐克的物价这么低,得抓紧机会饕餮一番才是。在路边找了家小饭馆,花两欧元就点了两道斯洛伐克的传统美食。妮达那道叫 bryndzové halušky,就是用土豆泥做的疙瘩,上面再淋点羊奶酪。我那道叫 Bryndzove pirohy,也是用土豆泥做的,也淋上羊奶酪,不过在上面还撒了点腊肉丁。味道么……相当可以!
▲这座城市在斯洛伐克还算比较大的在公园里玩够了之后,我们决定去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匈牙利没去过,而且此去布达佩斯不过两三个小时,为什么不去呢?
▲匈牙利国会大厦真没想到布达佩斯这么漂亮!从斯洛伐克一进入西班牙境内,立刻便能感觉到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几天之内跑了几个国家,这种贫富差距的感觉更明显,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西班牙早就加入了欧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还没使用欧元,我们只好到银行取了些福林,就是西班牙货币。后来发现到处都可以使用信用卡,早知道这样还取钱干什么。
▲我们在市中心租了套公寓。这里基本上都是些老房子。▲像这种宣称只卖素食的地方我从来不感冒▲渔人堡▲从渔人堡往前走几步便是矗立在多瑙河畔的马加什教堂▲多瑙河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西边为布达,多山;东边为佩斯,平坦。▲国会大厦前的警卫这身制服不摆了▲其他那些警卫则在国会前的广场上很卖力地编舞
▲石制的“铁索桥”,连接着布达和佩斯。原来那座在二战时被德军炸了,这是47年重建的。▲圣安妮教堂▲中心市场▲市场内部▲这东西不错,可以买点。▲烟草街犹太教堂▲我们的朋友巴纳,原来住在多伦多,几年前搬到了布达佩斯。巴纳是我第一次骑摩托车的时候认识的。你们是没见着,他骑车很疯狂的。好久没见到他了,能有机会和他叙叙旧,看看他过得怎么样,挺好。他带我们去了家西班牙餐厅,帮我们点了正宗的西班牙菜,还跟我们讲了些他在布达佩斯的生活情况。我们好奇的是这里的语言,听起来不像斯拉夫语。听巴纳一番教导后方才明白,原来这西班牙语属于乌拉尔语,跟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同属一个语系。涨姿势了!
▲来吧,伙计,这西班牙的东西很好吃哦。▲饭后骑车登高望远,布达佩斯渐渐没入夜色之后多瑙河两岸便灯火通明起来。▲最后除了对巴纳说声谢谢之外还得劳驾大家欣赏一下我们两个的光辉形象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2-2 03:16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被链条破坏的计划
哎呀,观光旅游这事儿我们又开始出现抵触情绪了。
在中欧已经连轴转了差不多一个月,也见过了不少东西,我觉得需要点时间消化一下,重要的是得喘口气儿。出门这三年来遇见了很多同道中人,他们大都住在德国,好久没见了,我们就想着去德国溜达一圈,看看他们。路上要经过捷克,我们就在斯拉尼定了个民宿,打算顺便去瞧瞧布拉格。斯拉尼离布拉格不远,骑车的话四五十分钟就到了,哪曾想旅行疲劳病越发严重,整天找藉口偷懒,就是不想去。况且以现在这种状态即便去了也是白去,根本没心思看,还不如留待下次好了。就这么整天在民宿里呆着,等预定的时间到了之后才爬上摩托,沿着高速公路往西直奔德国而去。
▲离开斯拉尼前往德国,一路欢歌笑语。这是在捷克境内,不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又是一个骑行的好天儿,一路高歌猛进,优哉游哉好不快哉。俗话说乐极生悲,就在离边境约50公里的时候,我从倒车镜里看见妮达的车速突然降下来了,急忙用对讲机问她咋回事,她大叫:“我觉得可能是链条断了!”话音未落,她的摩托车就在我的倒车镜里不见了,吓得我裤子都湿了,赶紧打着双闪靠边停车。车刚停稳,就见妮达扯着离合器,依靠惯性慢慢滑到了我停车的地方。
▲有些东西还是上点心吧此刻我脑子里万马奔腾,多少事涌上心头。
首先得承认这是我的责任。上次在比利时做保养的时候没换链条,我觉得还能坚持几千公里,没必要浪费钱。现在这种情况,甭说钱保不住,还得浪费不少时间,特不划算了。刚从拉丁美洲过来,觉得欧洲的东西都好贵哦,我就开始疯狂地节约,已经到了失去理智的程度,完全忘记了摩托车不仅仅是我们这趟旅行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关键还是我们立志踏遍全世界的动力,可谓功高盖主,理应放在首要位置,不管花多大代价。
另外和朋友们的约定恐怕也得取消了。科琳和丹刚参加完摩迷聚会,准备回瑞士,要途径德国,我们相约聚一聚,就在明天,现在看来肯定是聚不成了。和他们聚了之后本来打算还要去看望其他朋友,看不看得成还得看妮达的链条什么时候换得成。每次定计划都会落空,是不是有毒?
还有是不是该考虑在手机里放张卡了。我们的手机里是没有SIM卡的,为了省钱嘛,走到哪里都是用人家的免费WIFI,现在遇到事儿了没法儿打电话。有了卡恐怕还得办个流量套餐,不上网怎么知道给谁打电话?谁在附近?这都得花钱啊,朋友们!为了安全起见花这些钱值吗?在一个前不挨村后不挨店的地方抛锚了,龟缩在狭窄的路肩上一筹莫展,呼啸而来的18轮大货车为了躲我们全都跑到超车道上去了……您说值吗?
本来妮达骑着我的车去寻求帮助是最合适的,她会斯拉夫语,勉强能应付,至少比我强。问题是我这个巨兽她骑不动,太高,太重,近三百公斤呐。突然想起三年前出发之前去过一趟多伦多宝马专卖店,本来有考虑把我这辆R1200GS换成和妮达一样的F800GS,零部件好互换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另外如果遇到像今天这样的紧急情况妮达骑着也舒服些,最后还是因为我的固执己见没换成,实在是舍不得。
▲已经变成了这个鸟样子咋整嘛妮达没法去,那就只能我去找人帮忙咯。我爬上摩托车,在导航上猛戳“最近的汽车服务”。我当然知道人家是为汽车服务的,不愿理咱们,问个路总可以吧,哪里有摩托车店咱们也不知道啊。才走了几公里,导航就让我下高速,进了一个名叫尼扎尼的小镇。街上人花花都看不到一个,跟着导航东拐西拐,最后来到一个卖车的地儿,大门紧闭。卧槽!今天周末,人家休息,啷个办嘛?
我东张西望,想找人帮个忙。真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正好看见一个老头儿刚从踏板车上下来,还没来得及进屋。我赶紧骑车过去,问:“会说英语吗?”老头儿脑袋摇得像拨浪鼓。完球。
我闷逼了,不知道该咋整,正打算走人之时,老头儿示意我等一哈,然后就进屋去了,不多一会儿带着她老婆出来了。他老婆还是不会英语,不过手里拿了个手机,正跟远在布拉格的女儿通话,她会英语。我欣喜若狂,一把抢过手机,语无伦次地把我们的情况给她通报了一遍。她又把这个情况跟她父母通报了一遍。老两口便开始查附近拖车公司的电话号码,好帮我们叫一辆。
我在电话里头对那位会说英语的美女千恩万谢之后就放她走了。老两口拨通了拖车公司的电话,我把妮达的位置发给了他们,但他们不放心,非要我的电话号码,想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在那个地方等着。关键是我们没有SIM卡,无法定位,搞啥呢?!没想到老两口慷慨大方地把他们的电话号码给了拖车公司,让他们放心,这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陌生人是不会赖账的。
我在老两口门前呆了将近一个小时,一开始根本不知道咋回事,啷个沟通呢?我灵机一动,想到这些年妮达在跟家人和朋友聊天时我偷学了不少克罗地亚语,何不拿出来显摆显摆。一阵连说带蒙加比划之后,居然从老两口的嘴里搞懂了几个捷克语单词,足以弄清当前的状况,我激动得乌秧乌秧的,可惜妮达不在,要不然肯定会为我骄傲的。
叩谢了这对热情友好、乐于助人、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捷克老两口之后才爬上摩托去找妮达,一起等着拖车过来解救我们。
▲我屁颠屁颠地跑来想陪妮达,发现已经有人陪她了。这位莲卡女士也是个摩托车爱好者,骑的车和妮达是同一个型号。她从这里经过的时候看见妮达一个人蹲在高速公路边一筹莫展,瞬间爱心泛滥,过来问妮达要不要帮忙,说她有拖车,这就回去开来拖我们。其实她家离这里老远了,真是太感人了。我们说已经叫了拖车了,非常非常感谢。临走时又给了我们她家的地址,叫我们去她家住。可惜这次不去她那个方向,不过我们还是把地址记下了,说不定将来有一天胡汉三又杀回来了也不一定哦,到时候一起聊聊摩托,聊聊摩旅,我想一定很有意思。
就我们目前所碰到的捷克人来看,全都是大大的好人。全部都是!!!
莲卡走后不久拖车就来了,麻利地把妮达的摩托车放了上去。我们基本上都和司机的女朋友交流,她会英语,也临时兼任起了翻译工作。他们问我们想把车运到哪里去修。莲卡走前曾说她经常在皮尔森宝马专卖店做保养,离这里也只有15公里远,我们决定去那里。妮达坐拖车里,我骑车跟在后面。
到了一看,大门紧闭。我扒着窗户瞧了半天,发现展厅里一辆摩托车都没有。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这家专卖店已经垮杆了,咋办嘛?
拖车司机见我们一筹莫展,开言道,他有个朋友是开摩托车修理店的,周末不休息,就在旁边一个镇上。太好了,那就赶紧走吧。走走走,基本上又回到了妮达断链条的地方。拖车司机那个朋友的店里摩托车倒不少,就是没有我们要的配件,不过他说可以定购。太好了,那就赶紧定吧。他又说现在定不了,人家周末不上班,得周一才能定,起码周二早上才能收到,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好吧,看来我们和德国朋友的约会得取消了。拖车司机载着妮达回到了皮尔森,还帮我们找了家物美价廉的酒店,最后只要了我们30欧元。哇塞,他们自己跑了那么多路,费了那么多油,折腾了一整天,还安排那位摩托车修理工周二来接妮达,收这么点钱,也太优惠了吧!
妮达后来跟我说,她在拖车里的时候和那位司机的女朋友拜把子了。我去!人家是看我们可怜才帮忙的吧。
事实再一次证明,捷克人真的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人!
▲人家言而有信,周二下午就修好了。又可以跑了,好安逸!不过首先我想要去感谢那对老两口,是他们帮忙叫的拖车。我们骑着车登门拜谢,还买了点礼物聊表心意。除了道谢之外也让妮达有机会见一见这些好人。
▲老两口和他们的外孙女大家都看得出来,这几天不大顺利,有时候正是这些小挫折才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才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到那么多陌生人无私的爱,就算是语言不通,人家也没有放弃,仍然竭尽全力帮你脱离困境,我们环游世界的摩旅生涯正是在他们的爱中变得更有朝气。

yrycysj 发表于 2019-12-5 15:41

热河胖子 发表于 2018-11-2 22:12
精彩游记,期待后续。   弱弱的问一句,娶的外国媳妇会像国内媳妇一样絮叨人吗?对骑行旅游更主动、更理 ...

路过帮顶。。。

脱壳的子弹 发表于 2019-12-6 03:56

楼主辛苦了。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2-18 04:22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小结妮达的链条彻底打乱了我们的计划,没时间去德国访亲会友了,只能直奔比利时鲁汶,去投靠我们的好朋友伊娃和托马斯。我弟弟要结婚了,我们得飞回多伦多耽搁几天,摩托车需要找个地方暂时放一下,托马斯的姐姐卡洛琳很慷慨地提出放她家车库里。非常感谢托马斯一家对我们的帮助。这一路上我们接受了太多别人的馈赠,渐渐地也开始意识到,这些无私的人才是我们这趟旅行最为闪亮的部分。还有就是那个视频,还记得吗?前不久在比利时拍的那个?已经出来了,非常震撼。【可惜放在了油管上,我们大陆人看不到。】这个视频其实是个宣传片,替伊娃为我们写的那篇《慢游》做广告的。这篇文章发表在 AS Adventure 公司出版的杂志上,这家公司是专门卖户外运动产品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准确把握和传达了隐藏在我们摩旅背后的意义。我把她的文章拷贝了一份放在下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慢游
想闲庭信步般的旅行吗?在我们西方社会可不那么容易……不过也不是不可能,我们就为您找到了两位这方面的专家——妮达和吉恩,他们逃离了多伦多那个喧嚣的大都市,踏上了布满荆棘的征程,没有终点,也没有归期,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如闲云野鹤般游遍全世界。现在就让我们来倾听他们对慢游的心得吧。
慢游秘诀2013年8月初,我和我老公背着两个大包走在多伦多联合车站前的人行道上,准备去吉恩和妮达的家,接受他们长达一周的热情款待。我是在几周前通过他们的游记才认识他们的。他们这次回来只是小憩一下,很快便要重新踏上漫漫征程,而我们只不过是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穿越北美而已。两年后的今天我们早已回了家,在安乐窝里醉生梦死,他们的旅途还遥遥无期。为什么人家能一直在路上坚持这么长时间?恰好他们到了欧洲,便请他们来家做客,给我们传授点慢游的秘诀。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慢游者,首先得是个标准的浪子,再加点其他爱好,比方摄影、瑜伽、义工什么的,那就离成功的慢游者不远了。当然了,究竟喜欢什么自己得搞清楚。对于吉恩和妮达来说,人家早在13年前就顿悟了,在订婚那天他们互赠的礼物就是摩托车驾照,他们对摩托车的热爱随着他们的爱情一起诞生,很快骑着两轮环游世界的梦想便茁壮成长起来。“每年我们的年假也就两三周时间,但我们却越走越远,甚至跑到了夏威夷和新西兰。”妮达回忆道,“和大多数人一样,总是把行程安排得紧紧的,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玩,可时间就那么一点点……每次回到家都累得跟狗一样。”似曾相识吧?反正我是深有体会。难道就没有别的旅行方式了吗?非得要弄得自己这么紧张吗?非得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吗?环游世界的梦想真的就这么一直做下去吗?在各个网站上徘徊了几年之后,仔细研究了大量摩旅游记之后,他们终于决定要彻底和多伦多决裂了。光阴如梭,一晃三年便过去了,他们真的就不再怀念以前的生活了吗?“一点都不,尽管将家人和朋友抛之脑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吉恩很坚定,“抛家舍业这样的决定不是脑壳一热所能做出的,可我们实在是抵挡不住冒险的诱惑。”知否在我们西方,人们受够了压力重重的生活方式,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提倡放慢生活节奏的呼声此起彼伏,慢游便是一种减压的好方式。有个专门鼓励大家过慢生活的网站,去浸染一下,让自己慢下来,返璞归真。伪慢游要是抛不下熟悉的人和事来一场永无止境的漫漫旅程,没有关系,按照下面几条来做,短短一两周的年假一样可以有慢游般的感受:● 少些计划都市游吗?那就只花一天时间去观光吧,其他时间可以坐在路边咖啡馆里喝喝咖啡,沿着大街小巷溜达溜达。别想着把这一辈子想看的东西都看尽了,世界末日短时间内不会来临,每个假期只选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租间小屋,或者租套公寓,就在里面呆到假期结束。● 别走寻常路离开高速路吧,开着你的爱车、骑着你的铁马、或者甩开你的脚板去那些乡野小路上探索去吧。别再买机票了,买张火车票吧,让山山水水从你身边慢慢滑过,很多时候意外的惊喜不是着急忙慌地东奔西走所能享受到的。● 拥抱不同文化定个房间,和当地人混在一起,学两句他们的语言,体验一下他们的风俗习惯。总而言之,当地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这样才能喝到最地道的咖啡,逛到最地道的市场。别再翻旅游手册了,把它扔进垃圾桶吧,那里才是它的归宿。
挣脱物质这把枷锁“最珍贵的旅游纪念品就是我们的记忆。”一双漂亮的新鞋,最新式的苹果手机,去豪华餐厅来场烛光晚宴……一个立志于世界的旅行者要是有这种西方式的消费观注定是走不远的,特别是兜里寒酸且仅存一席之地的时候,所以妮达和吉恩才痛下决心抛弃所有的物质财富,为了给新的生活方式筹集资金甚至把房子都卖了。除了理想什么都可以舍弃。“不夸张地说,每拿起一样东西都要三问自己:卖了?送人?留着?旧情难以割舍啊,但路上那种简单与自由在频频召唤,难以抗拒,只能狠心向过去挥手告别了。”妮达说得像剃度似的。决定留着的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放进边箱和防水包里,结结实实地困在摩托车后面,就像蜗牛背上的壳。那可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这些家当已经把小小的摩托车压得不堪重负,哪还有留给旅游纪念品的地儿。“只要有一个相机、一个笔记本电脑、一个硬盘就够了,我可以把我们的记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详细记录在游记中,不一定非得要寄托在旅游纪念品上。”吉恩如是说。所以说作为一个慢游者根本无需抛弃科技,相反还得感谢像互联网这样的科技产品,有了它我们才能在路上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络。一路上妮达还教了她远在意大利的12岁外侄女不少英语,要不是有即时聊天软件这类现代科技产品,妮达和她外侄女的关系不可能一直都这么铁。“要是没有互联网,这趟旅行肯定会不一样。”妮达承认。“不过有这东西也没什么,走在路上的那种简单与自由依然能体会到。”随心而动“行无踪去无影才叫洒脱。”吉恩承认:“开始旅行之前我们可做不到,每天过得一模一样,连半年之后要做什么都一清二楚,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干什么,甭说上个月,有时候连上周干了些什么事都不记得。”起床、吃饭、上班、回家、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些人就需要这样的生活,吉恩和妮达却过不了这样的日子,枯燥乏味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生命中最纯真的部分。“刚离开多伦多的时候对洒脱的感受还不那么明显,直到四个月后的一天,我们在温哥华岛上一个小村旁的旷野里搭起帐篷,当我看到漫天星光的时候才豁然开朗,当时我就想不走了,我想永远留在那里。太不可思议了。”吉恩回忆道。看来在一成不变的日子里待久了突然离开一时还适应不了。慢游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随便找个地方坐上几个小时,看人来人往,花飞花落,任时间静静流淌……这便是慢游。随心而动,不要勉强自己;还要懂得计划没有变化快的道理,不要认死理儿,一条道走到黑。我们都应该转变一下思想了。“要是在一个地方稍微待得久一点,早上我就爱去逛菜市场,和农民伯伯聊聊天,和老主顾们唠唠家常,只要能融入进去我就很高兴。另外我还喜欢和人接触,学习他们的语言,这样做不仅能愉悦自己,还能顺便充充电,一举两得。”在妮达眼中,像买菜这样的琐事才是放飞自己、找回本真的最佳手段。


​四个最佳慢游时刻1. 在危地马拉的安提瓜学外语让安提瓜小有名气的不仅是它的文化遗产,还有众多的语言学校。妮达和吉恩来这里学习西班牙语,长达一个月,直接把他乡变成了故乡。2. 加勒比海上随波荡漾从巴拿马到哥伦比亚后,同船的乘客纷纷离去,只有妮达和吉恩又回到了船上,继续在加勒比海上迎风逐浪。3. 在哥伦比亚的塔甘加安心过日子在这个小渔村悠闲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可够长的,长得和面包师傅、内科医生、潜水教练都成了朋友。4. 回克罗地亚普拉看望家人和朋友普拉,妮达的家乡,他们只是意外来到这里,哪曾想那个夏季塞满了童年回忆,还有其他很多东西,比如远古竞技场里的普拉电影节。忘掉时间“我们不在乎走了多少路,旅行中遇到的人和做过的事才是我们在乎的。”对于一个漫游者来说,带你去下一站的不是完美的计划和匆匆的脚步,而是冒险的乐趣,妮达和吉恩就是这样才发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森林公园,人迹罕至的露营地,未遭游客蹂躏的美景。自从他们决定跟着感觉走以后,时间的意义就变得大不同了,回忆往事的时候也不再说“两周以前”或者“去年夏天”这些词儿了。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渐渐变得习以为常,有时候连今天是星期几都不晓得。这对快乐夫妻现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总爱说“在墨西哥学习西班牙语那次租住的那户人家怎么怎么样”,或者“在撒哈拉沙漠骑单峰骆驼那次怎么怎么样”。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概念了。一句话,人物、事件、地点比时间重要。怎样才能做到呢?按吉恩的说法,不一定非得要长途旅行,只要怀揣慢游之心,一个月,甚至一个周的假期也能得到同样的感受。吉恩的建议是“只要能保证每天过得不一样,你就会忘记时间的存在。”不过呢,有时候在背后稍微推一把也见得是坏事,至少不会让你陷入困境之中。一年半以前,吉恩和妮达在南美的赤道附近呆了几个月,完全忘记了还有时间这个东西。“没有寒冷的季节在背后追着我们去寻找温暖的天气,哪有动力继续前行。”吉恩如是说,不过他也承认“一动不动呆久了偶尔也会有想要加速的冲动。”
“只要能保证每天过得不一样,你就会忘记时间的存在。”别一直奔波“每天过成一个样,就算是旅行也会变得很无趣。”路上这三年,早上绑行李,晚上卸行李,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时间一长旅行疲劳自然而然就会找上门来,甩都甩不掉。长途旅行过的朋友或许能理解这种感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简直是旷古奇闻,听起来很像是在无病呻吟。“是,旅行疲劳听起来确实一地鸡毛,不过它差点攻破了我骑着铁马纵横世界的雄心壮志。相信我,旅行疲劳这个东西真的存在, 而且还相当烦人。”说这话的时候吉恩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讨说法?旅行很安逸,但是天天旅,时间长了确实会变得很无趣。看了那么多,体验了那么多,很快脑子就装满了,需要停下脚步花点时间理一理,不然的话很难再燃起探索其他地方的热情。况且有些体验还很费神,不夸张地说能把你吸成一具干尸。比如吉恩和妮达在古巴被那些无孔不入的“皮条客”纠缠,在摩洛哥被那些咄咄逼人的“诈骗犯”威胁,很考验一个人的耐性的。还有疲倦、疾病、淫雨,都在争相剥夺旅行的乐趣。咋个办?好办,别那么匆匆即可。给自己留点时间,几天也可,几周也可,放松一下,消化一下,把旅行的乐趣找回来,这样重登战马的热情才能再次熊熊燃烧起来。妮达觉得“有时间长途旅行乃天赐神权,理应好好珍惜。”他们的旅行还远未结束,路上的生活很适合他们。要是明天出了状况,他们不得不结束这种生活方式,会怎么样呢?“收获了那么多的记忆,那么多的体验,那么多的友谊,终身受益,夫复何求?”妮达和吉恩最后几乎同时这样说。非常感谢伊娃写的文章和做的视频,能参与其中我们深感荣幸。▲先暂告一段落,我们会很快回来。

又是一天 发表于 2019-12-19 06:47

Awesome!

ypcjc629 发表于 2019-12-20 08:58

这个很专业,摩旅完自己编程做的博客网站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2-26 06:50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重归故里
多伦多人多车多,吃的贵,住房更贵,我们不在这段时间好像变化挺大的,不喜欢。好在有日夜思念的朋友们围在身边,这些不如意也就算不得什么了。朋友们天天请吃饭,从中午到晚上吃个不停,欢声笑语洒遍了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我兄弟要结婚,几个月前我就把礼服的尺寸发给了他,眼瞅着腰围越来越大,真担心到时候连裤子拉链都拉不上。
“你们从哪里来?”“你们是怎么把摩托车弄到这里来的?”“你们旅行了多长时间了?”这里没人再问我们这样的问题,在朋友们眼中,妮达和吉恩这两个人很普通,和三年前没什么区别。这样挺好。妮达报了瑜伽培训班,我又和以前的乐队玩上了,还学起了大提琴。感觉良好。
▲任他外面车水马龙,这里是大提琴的乐土。​整天吃吃喝喝,唠唠家常,实在是惬意得很。离上次回多伦多不过才区区一年时间,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早已物是人非,工作换了,房子换了,车子换了,连人也换了,好多都已经不认识了。
环球旅行前我们大家的生活轨迹是平行的,但现在已经分道扬镳了。三年过去了,我们早已偏离了正常生活的轨迹,而且在那条不归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在路上不觉得,回来一比才发现差距好明显。现在回到多伦多的感觉像是穿了一件多年不穿的衣服,既很熟悉,又觉得不大合身。我TM也不知道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可能是这群家伙整天拿大鱼大肉招呼我们的缘故吧。
▲我弟弟尼克和他新娘戴安娜喜结良缘我兄弟和他未婚妻住在伊利诺伊州,离多伦多不远,我们全家人坐了一辆车,过边境后很快就到了。其实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和我们紧密相连的生活仍在继续,这场婚礼不也在佐证么。
▲在我兄弟宣读誓言的时候能站在他身边我深感荣幸▲这是在欧洲的时候妮达一针针绣出来的,专门送给尼克和戴安娜的结婚礼物。花了两个月时间,途径十个国家,真是礼轻情意重啊。▲好久没穿得这么正式了今天也是我们环游世界的第三个周年纪念日,虽然是和家人度过的,不过这是在美国,姑且也算是在路上过的吧。
▲我忙着操办弟弟的婚礼,拍照这件事就暂时由妮达接管。▲回多伦多后参加了一次KTM举办的试骑活动​我们在多伦多的日程依然紧得很。有几个摩友要来这一带,有朋自远方来当然要尽一尽地主之谊。他们是通过看我们的游记认识的,常有联系。
▲见面地点当然是加拿大的国民咖啡馆 Tim Hortons斯蒂芬妮于2014年5月抛弃了她在罗德岛州安逸的生活,变卖了所有家产,独自骑着一辆踏板车游遍了美国、墨西哥,如今来到了加拿大,我们必须得给她一个加拿大式的欢迎,以示友好。瞧瞧,这个世界上的疯子可不止我们两个人。斯蒂芬妮这次来加拿大不是一个人了,同行的还有个叫戴维德的帅哥,是她的好友。别误会,他们不是同骑一辆踏板车,戴维德有他自己的车,上图中看不到而已。
▲这位也是来自美国的摩友​布伦特是弗吉尼亚人,来加拿大摩旅,为期12天。本来要去渥太华,听说我们回来了,特地在多伦多刹了个车。这么多人宁愿牺牲他们宝贵的旅行时间也要见我们一见,别说还真有点容易让人得意忘形。我们去国民咖啡馆霸占了一张桌子,聊旅行,聊摩托,闲扯了几个小时依然意犹未尽。
▲这是斯蒂芬妮还没发表的摩旅游记,我们有幸先睹为快。斯蒂芬妮的游记我一直都在看,追了好长一段时间了。她的职业是画插图的,她就设计了一个卡通把她的游记整得与众不同。路上这一年多几乎每天都坚持画一幅,从没间断,很有毅力。
一路上见过好多“数字游民”,就是那种一边旅行一边工作赚钱的人,有会计,有翻译,还有程序员之类的,就是从来没见过骑着两轮的“数字游民”,斯蒂芬妮算是终结了这个遗憾。
聊完天在停车场互道珍重的时候,骑着踏板车的斯蒂芬妮差点就被一辆正在倒车的小车给撞翻了。我的天哪,把人家请到加拿大来,要是在这里就扼杀了人家的长途旅行岂不让人唏嘘。
▲布伦特继续他的旅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散布在世界各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踏遍全球,看尽人间美景。他们在路上偶遇,立刻便能认出彼此,因为那双坚定的眼神,和那颗不甘寂寞的心出卖了他们。他们会热情相拥,会交流路上的所见所闻,大家互相打气,为了那些未曾到过的地方,未曾见过的人们,未曾体验过的新鲜事物。
▲70多人不畏多伦多拥堵的车流来听我们讲旅途的故事,真让人受宠若惊呢。我们的朋友艾伦让我们给大家讲讲旅途中的故事,他在本地一家宝马专卖店组织了这次主题演讲,来的人挺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有些人甚至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本来准备一个小时讲完,结果由于大家的问题太多,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演讲完毕。
感谢大家参与,能和大家一起重温和分享我们的旅途故事甚为高兴。另外还要隆重感谢那些读过我们游记的人,给我们发过电子邮件的人,给我们发过私信的人,给我们写过评论的人,……,感谢所有志同道合的人。
接下来我们该回到路上了。

夏季风. 发表于 2019-12-29 06:12

2015年7月12日 星期天 不莱梅的城市乐手
写着多伦多字样的飞机降落到布鲁塞尔机场的一刹那,我感觉像是百米赛跑冲到了终点。
这几周东奔西走,忙天火地,耗费了不少时间,眼看欧洲的夏天就所剩无几了。现在终于可以干自己的事儿了,可是体力仍然没有恢复,回家的时间太短,又忙,根本没休息好,欧洲好多地方我们都想去看呢,还有几个月就大雪封山了,这可咋整。
坐了一段火车,又坐了一段巴士,很快便回到了鲁汶。托马斯和伊娃都在上班,我们自己开门进了他们的公寓。不是破门而入啊,有钥匙,他们给的。一进屋倒头便睡,想把时差一股脑儿地消灭掉。睡了一整天,一直到晚上他们下班回来才很不情愿地起床,无精打采的,像个僵尸一样。还别说,回去并没觉得时差是个事儿,回来咋就这样了呢。还是骑摩托车好啊,起码不会有时差的问题。
▲我们带回来好多加拿大枫糖浆,托马斯一高兴就做了好多美式松饼。▲这叫Beleuvenissen,在鲁汶,每年七月份一到周五都要搞这种活动。Beleuvenissen是鲁汶的街头音乐文化节。来比利时这么久了,从来没拍到过土生土长的比利时人,伊娃和托马斯觉得这是个机会,这种举城同欢的场合下也许能发现几个。既然这样那就上街溜达溜达吧。街上挤得要命,到处搭着舞台,到处都有乐队在演奏。看了几个之后,停下来吃冰淇淋,突然上图中那个东西就闯入了眼帘。这是个活动的舞台,和我们一样,满大街到处溜达。
▲没错儿,全都是些蓝领。周末去了一趟托马斯他姐姐卡洛琳的家,看看我们的摩托车还能不能动得了。前两次回多伦多吃了大亏,这次学聪明了,走之前把电瓶拔掉了。我们不在这段时间就由托马斯负责充电,他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希望这回不用再满大街找新电瓶了。
▲妮达重新安上电瓶,带着一颗惶恐的心按下了点火开关,“轰”的一声,活了!卡洛琳和她老公克里斯托夫特意为我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欢送宴,太有爱了。这家人怎么都这么好,我们不得其解,直到有幸见到他们的妈妈之后一切都明了了。
▲感谢卡洛琳和克里斯托夫收留了我们的摩托车欢送宴后骑车回伊娃和托马斯家。晚上挺凉,穿得又少,小风一吹冷得瑟瑟发抖,但心里却暖洋洋的,他们的热情款待和无私帮助让我们如沐春风。
自从回到比利时,克服时差困扰就成了我的奋斗目标,最终还是失败了,每天都要等到伊娃和托马斯去上班之后才有睡意。一直到要走那天还是这样,睡了一两个小时哪儿够,只能接着睡,致使出发时间一推再推。幸亏现在是夏季,黑得晚,要不然……
终于要离开这个临时的家了,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也不知道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我们的好朋友,挥手告别的时候还真有点伤感。但愿我们还能再见,一万年太久,越快越好。
▲前往德国的路上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走的是鲁汶到德国北部的高速路,没啥意思,也就懒得拍照,唯一一次拿出相机拍的就是上面那张照片,20万公里记录,相当值得纪念。没想到和这个老女人走了这么多路,相当感慨。妮达,我说的这个“老女人”指的是我的摩托车,不是你,不要对号入座哦。
▲贝恩德和卡塔琳娜邀请我们去他们家住自打进入欧洲以来,我们都没怎么打过旅馆,基本上都住别人家,搞得我现在慢慢习惯了人家的施舍,小时候妈妈要我自强自立、不食嗟来之食的谆谆教导全都忘到九霄云外了。不过说实话,这蹭吃蹭喝的日子其实挺美好的,除了免费吃喝拉撒睡之外,还能节约导游费,重要的是还能深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他们的人生态度,他们的生活习惯,还有他们的独特视角,你不融入进去岂能知道?要不是和贝恩德他们两口子朝夕相处能知道住在南方那些大城市的巴伐利亚人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吗?肯定不会,一般人在一个陌生人面前通常都不会说人家的坏话。
▲贝恩德就住在不莱梅郊区,有天闲来无事他们便开车带我们进城转了一圈。
▲不莱梅历史中心▲这就是让不莱梅闻名天下的东西,看到没?那只驴子的皮都被游客摸掉了。​上图那个雕塑取材于格林童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这个故事说的是有四个动物,老了之后不中用了,被赶出了家门。他们结伴同行,要去不莱梅玩音乐。走在半道上,见有群盗贼正在一间小屋里干坏事,便偷偷过去大叫一声,把他们全吓跑了。盗贼们不死心,第二天又派了一个同伙进屋查看,结果被动物们一顿胖揍,打得他落荒而逃,边逃边喊:
“房子里坐着个巫婆,她往我身上吐口水,还用长长的指甲挠我的脸(其实是被猫抓了)。门口站着个人,拿把匕首,一刀捅我腿上(其实是被狗咬了)。院子里躺着个怪物,给了我一棒(其实是被驴踢了)。屋顶上坐着个法官,大呼小叫的,让人把我带到他那里去(其实是公鸡在那儿打鸣呢)。好可怕,要不是我跑得快就死在里头了。”
从此后盗贼们就再也不敢回来了,动物们便留在小屋里过上了幸福生活。
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什么?动物们根本没当上乐手,也没来过不莱梅,不莱梅人真会来事儿,舔着脸非要跟人家扯上关系,借此扬名立万,有意思吧。
▲看看,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波特西尔街入口上面那块匾额金灿灿的▲波特西尔街位于不莱梅历史中心,很窄,看点就是这些砖结构的房屋。▲这是施诺尔区,街道更窄。▲施诺尔区是不莱梅最古老的街区,建于15世纪。▲施诺尔区的小巷,石头铺成的街道两边林立着很多古朴的商店和咖啡馆。▲回家后,贝恩德的朋友克劳斯带着他的妞儿埃拉骑着两辆很酷炫的摩托车过来看我们。▲”无处不“TRIUMPH(凯旋)”贝恩德对凯旋摩托情有独钟,看看他家门前的停车场上,除了我们的GS,全是凯旋,克劳斯和埃拉的“号角”带着一股复古旋风,贝恩德更厉害,一个人就有两辆凯旋,一辆“老虎”,一辆“极速三缸”。
▲我们去克劳斯的店里走了一遭克劳斯和贝恩德计划今年夏天行将结束之时去罗马尼亚走一遭,为此克劳斯还专门买了一辆凯旋的“斯拉克斯顿”。
▲两个在研究斯拉克斯顿的构造▲晚饭后贝恩德带我们去喝啤酒,说这是他最喜欢的牌子。有了这个东西自然就能深入交流了。贝恩德爱开玩笑,整天一副笑眯眯的样子,很随和,在他家住这几天我们毫无局促感,宾至如归大概说的就是这个东西。
▲院子里养了些鸡,妮达很爱去喂它们,看她这个样子不知道究竟是享受呢还是痛苦呢?▲感谢贝恩德和卡塔琳娜的热情款待​远方的路在呼唤我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就来不及了。

尘茶 发表于 2020-1-4 08:28

顶,好贴不能让沉了

夏季风. 发表于 2020-1-5 09:41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斯堪的纳维亚的门户
今天就要骑车进入丹麦了,每次要去一个新国家之前都让人兴奋不已。对丹麦知之甚少,妮达说是个王国,我觉得应该是个联邦制国家,还有点烂。另外听说糕点不错,其他的就一无所知了。
▲我们特地去看了妮达高中时的好朋友塔玛拉今天的骑行时间肯定会很长,除了路途遥远之外,我们还计划转道去汉堡,妮达的高中闺蜜在那儿住,准备见个面,一起吃个午饭。吃完饭,我趁她们聊得正海的时候悄悄溜了出来,钻进一家小超市,囤积点物资。听说斯堪的纳维亚的东西挺贵的,我得多准备点不易腐烂的吃食。其实德国的东西也不便宜,起码比我们北美地区贵得多。
从今年年初开始,加元对欧元的汇率急剧下跌,从我们的信用卡账单就看得出来,足足多支出了差不多20%。看来我们是找了个最不合适的时机来到了欧洲最昂贵的地方。
▲跨过这座桥便是德国的费马恩岛阳光灿烂,温度适宜,真是个骑行的好天儿。我们一向很难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这次斯堪的纳维亚之行总算是找准了时机。
▲从德国到丹麦坐渡船过去是最快的​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决定跨过德国普特加登和丹麦勒兹比之间的海峡。这段海峡其实不宽,坐船只要45分钟,价钱却不低,每人收47欧元,骑车绕过去都要不了这么多油钱。
▲趁船还没到丹麦抓紧时间打个盹儿▲丹麦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国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国家都属于欧盟成员国,护照不用盖戳,车子不用报关,虽说好久没到一个新的国家了,不过那种兴奋的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毕竟到了不曾去过的国家了嘛,咱们还是得找点不同之处,这也是我们一贯的作风。我问妮达:“你觉得丹麦和我们以前到过的国家有何不同之处?”她答曰:“这里好多金发碧眼的人。”这个回答我竟无语凝噎。
▲这是在哥本哈根的一个露营地,这回不是为了浪漫,只是为了省钱。​这几个月鲜有住旅馆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家人或者朋友管吃管住,整天大鱼大肉招待着,都被宠坏了,现如今天气这么好,在野地里过过苦日子也是应该的。
▲看到没,我们新买的炉子,妮达要一展身手了。我们早就想买个露营用的炉子了,只是不知道买哪个牌子的好,直到看了安迪和艾伦那个捷宝之后才痛下决心掏钱买了一个。自从有了这个玩意儿之后妮达可开心了,天天早上都要用它来煮燕麦粥,泡茶。这个东西确实好,下面、煮饭、煲汤、炖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很快就成了妮达的最爱。个人觉得其实折叠碗更厉害,除了可以用来盛饭之外,要是妮达同意的话还能当飞碟玩儿。
▲远处那个螺旋形尖顶的房子就是证券交易所​哥本哈根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只不过是个驿站而已,我们要继续往北,去更遥远的国家。不过呢,既然来都来了,何不骑车进城去看一眼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大名鼎鼎的克里斯蒂安堡宫▲沿着运河走耍▲这么好的天气哥本哈根的骑士们岂能放过▲三百年前的房子现在成了餐馆和商店在市中心转了半天,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钻进一家快餐店一人席卷了一份三明治,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年代了。中欧还好一点,物价和加拿大比只高了1.5倍的样子,这丹麦可就离谱了,高出2倍都不止,哪里还敢进馆子享受饕餮的乐趣。
好在这里人人都会英语,来之前不用劳心费神地恶补丹麦语,多多少少抚平了那么一丢丢心里的创伤。后来我查了一下,斯堪的纳维亚的意思是拥有共同文化和语言的国家,但语言只包括丹麦语、挪威语和瑞典语,并不包括芬兰语,因为芬兰语属于乌拉尔语系。我们曾在匈牙利学过一点点匈牙利语,也属于乌拉尔语系,没想到在斯堪的纳维亚派上了用场,真是世事难料啊。
▲到处都是运河来哥本哈根之前我们对这个地方真的是一无所知,看到密布的水网真的是吓了一跳。那个克里斯蒂安四世真的是大爱阿姆斯特丹,特意从荷兰聘请了建造师过来将哥本哈根高墙内的河道改造了一遍。

▲来哥本哈根必须打卡的地方就是这个新港,这些花花绿绿的联排别墅都是17、18世纪建的。▲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丹麦人纷纷走出家门。▲看到没,那个塑料做的半圆形的东西叫什么“未来之顶”​,它里面有个植物园,一年四季花香四溢、绿色如茵,经常拿来开演唱会,搞展览,或者举办讲座什么的。▲这个家伙相当于我们的龙王,就立在证券交易所的外面。
▲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我们停车的地方▲准备走人那天我们玩到很晚才走的。哥本哈根的日落时间是晚上10点45分,天黑得很晚,而且即便太阳落山了天也不会完全黑尽,太阳一整晚都藏在天边,余光会把大地照得如同明月之夜。每天10点钟起床,下午才出发,不必担心浪费了宝贵的大白天,这种作息规律太适合我这种夜猫子了。
▲拜拜了,哥本哈根~!其实丹麦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烂,就算高昂的消费也挡不住我们继续探索斯堪的纳维亚的热情,接下来的旅程我们仍然充满期待。

夏季风. 发表于 2020-1-10 12:05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他乡似故乡
从丹麦到瑞典我们是坐渡船过去的,起点在赫尔辛格,就在哥本哈根城外,终点是赫尔辛堡。后来我看地图才发现,其实哥本哈根城外就有座大桥直通瑞士的马尔默,桥长8公里,收费25欧元,比渡船贵了4欧元。倒不是说导航很厉害,知道贵贱,它只是负责帮你找最近的线路而且。莫名其妙地就节约了4欧元,还少走了好些弯路,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非要砸到你头上找谁说理去。
▲赫尔辛格渡船码头▲我们两兄弟在渡船上合个影上船的时候看到好多人往船上搬啤酒,准备运到瑞典去。我们后来才发现,虽然瑞典的东西普遍比丹麦便宜,但有少数几样东西是个例外,啤酒就是其中之一,瑞典的啤酒要比丹麦的啤酒贵三倍多,真是咄咄怪事。
▲那就是瑞典,一个啤酒特别贵的地方。​▲一下船,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右边这个赫尔辛堡城堡。我们沿着瑞典西海岸,也就是卡特加特海峡北上。这个海峡属于北海,位于瑞典和丹麦之间。我们要赶着去特罗尔海坦,那里有个小型的摩友聚会。从赫尔辛堡过去要走差不多三个小时,行程还有点紧。
▲这究竟是在瑞典还是在安大略北部,我都有点恍惚。一路上没拍什么照片,主要是因为我领骑,还有个主要原因是这里的针叶林很像安大略北部,没啥新鲜感,激不起拍照的冲动。另外那些为了修路炸开的巨大岩石让我彻底懵逼,不知身在何处,错把他乡作故乡。
▲这里属于芬诺斯堪迪亚地盾,连岩石都很像安大略的加拿大地盾。▲这是几年前在安大略苏必利尔湖摩旅时拍到一张照片,景致是不是很像?▲马上要见到新老朋友了快到特罗尔海坦的时候,看见立交桥上有两个人在向我们招手。我们知道沙拉和丹尼尔要来这里接我们,可这俩人骑着一辆蓝色的车,而且也不像是沙拉和丹尼尔的车。我们也向他们挥了挥手,为了显得咱们加拿大骑士懂礼貌不是。
快进城的时候俩人赶上了我们,原来骑车那位是奥瓦尔,瑞典人。那辆车其实是R1200GS,被他涂成了蓝色。坐在后座上的是沙拉,负责给我们拍照、录像。
▲奥瓦尔的家奥瓦尔是我们第二次从巴拿马坐船到哥伦比亚的时候认识的,当时他给我们讲了好多他家乡的事,听得我们心潮澎湃,想着有朝一日能亲临一观岂不是一桩幸事也。如今终于有机会途径他的家乡,便急急地联系了他,说要去他家叨扰几日,没曾想他说沙拉和丹尼尔也在,我们便急忙赶来。
和我俩一样,沙拉和丹尼尔也是一对摩旅夫妻档,也是各自骑一辆车,也是加拿大人,唯一不同的是他俩属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我俩属于安大略省。我们其实从加拿大出发的时间都差不多,不过他俩显然跑得快得多。也不仅仅是他俩啦,哪个人都比我俩跑得快。我们是网友,神交已久。摩托圈也就那么点大,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彼此之间很容易联系上。路上这三年数次和他俩擦肩而过,始终未能谋面,今日终于有幸一见实属难得。
▲线奥瓦尔在厨房里为我们设计北上的路线奥瓦尔在当地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谁都知道他骑着摩托车环游世界的壮举,人送绰号“瑞典之王”。他倒很谦虚,从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王,不过我们跟着他出去买菜或者上街溜达的时候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就是个天王。
▲守财奴开挂了丹尼尔看我后胎都磨平了还不换,就劝我不要太吝啬了,安全要紧。既让人家这样苦口婆心地劝那就姑且听之,要不然在继续北进的路上像在捷克那样困在路边也不大好看。于是把后轮取下来,钻进奥瓦尔的小车,去米其林换了个 Anakee 2 回来装上。在欧洲也不打算越野,所有就换了条公路越野九比一的轮胎,没选那种五五开的海德瑙。本人一直是象牌的忠实粉丝,这次倒要看看米其林能不能干倒它。
▲我们即将成为特罗尔海坦的大明星。沙拉举着加拿大国旗接受采访。奥瓦尔有很多媒体朋友,听说来了四个加拿大游民,兴趣盎然,急忙派了一名记者和一名摄影师过来,让我们谈谈自己的探险经历和丰功伟绩。我们毫不客气,有的没的扯了一大堆,那叫一个天花乱坠,相当过瘾。
▲记者给我们拍照▲我们上报纸了!奥瓦尔以前是开餐馆的,退休后依然闲不下来,骑着摩托车在世界各地到处逛,回到家就去城外难民营帮着开开车什么的。从中东逃往瑞典的难民特别多,先集中到这里,然后再分配到全国各地。我查了一下,发现特罗尔海坦共有五万居民,其中四分之一曾是难民。
▲特罗尔海坦瀑布——这是水库开闸之前的样子特罗尔海坦人筑了一条坝,搞了个人造瀑布。夏季的时候每天都会放几次水,三十万升水奔涌而下,气势磅礴,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尽兴而归。再往下靠近海边那些大坝才是真正用来发电的,这个不是,纯粹就是个人造景观,供人一乐。
奥瓦尔不在的时候就由他老婆安妮带着我们四个加拿大人到处闲逛。特罗尔海坦是个古朴的城市,很迷人,让我想起了安大略北部另一个同样古朴的城市亨茨维尔。更加让我迷恋的是在这个加拿大复刻版城市中一边散步,一边和加拿大同胞沙拉和丹尼尔聊天。我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文化背景,和他们聊天就像对着镜中的我和妮达聊天一般。
我和丹尼尔一直在聊着加拿大车辆保险的话题,一度竟忘记了此刻正身处在一个离我们祖国非常遥远的国度。不管他们说起什么,我心里都会想:“哇,我也正想这么说呢!”在遥远的他乡,只要是遇到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就会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相同的反应,这个东西很奇妙,不是吗?
▲在特罗尔海坦●卡纳尔看船过船闸我们以前经常去多伦多北部一个名叫斯科卡的地方骑车,特伦特●塞文河从那里流过,往东流经安大略那一段有几个船闸,这个特罗尔海坦●卡纳尔船闸真的让我想起了安大略卡林港那个船闸。而且这里的人说英语的口音怪怪的,像极了安大略北部那些人。还有哦,加拿大有很多宜家店,瑞典居然也有,长得还一个样,神了呃。
▲特罗尔海坦●卡纳尔附近的老爷车大赛,不是雪佛兰或者福特,是有着瑞典特色的沃尔沃。安妮把我们带到超市里,让我们多准备点东西,说是挪威的物价高得很。我觉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这几个国家都差不多,连挪威和瑞典的钱取的名儿都一样,都叫克朗,只是瑞典人不这么叫,叫什么“比索”。我们一要去哪里就有人说那个地方的物价高,整得人心惶惶的。
▲全体整装待发,准备去挪威。我们准备去挪威之日,正好沙拉和丹尼尔也要启程,大家便可以结伴走上一段路。“瑞典之王”也不甘寂寞,自告奋勇要带着我们离开他的国家。我们两口子单打独斗这么长时间,好久没有组团骑行过了,况且还有同胞相伴,换换口味也不错哦 。

夏季风. 发表于 2020-1-25 04:27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挺进挪威
“瑞典之王”奥瓦尔带着我们离开特罗尔海坦往北而去,他要回难民营送食物。走的是他最喜欢的山路,崎岖不平,我们这个加拿大四人组便跟着他在风景优美的山野间游荡。
▲奥瓦尔、丹尼尔和沙拉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奥瓦尔、丹尼尔和沙拉以前一起摩旅过,很明显,他们对彼此的骑行节奏和骑行风格都很熟悉了。
▲这瑞典的景色和安大略真的好像▲连农田都长得一模一样▲你没有看错,这一段达尔斯兰运河确实是从一条天然溪谷上跨过去的。位于霍沃鲁德的达尔斯兰运河是瑞典的建筑成就之一。它有一个船闸系统,将不同高度的湖泊连接起来;还有个32米长的渡槽,凌驾于狭窄的溪谷之上,有了这个渡槽笨重的船只便可以凌空飞渡。在这里建造这些东西是很有难度的,除了峡谷特别陡峭之外,最难的是地质疏松,不结实。
就在这里我们和奥瓦尔依依惜别,临别之时还不忘安慰我们,未来的天气定当阳光普照,让我们四个加拿大人放心去挪威。
来挪威不容易啊。这个国家太靠北,夏季特别短暂,我们得算准行程才能在最温暖的时节抵达这里。呕心沥血盘算了一年,过境之后却发现周围的景色毫无变化,找不到血脉偾张的感觉,唯有一块写着“挪威”的巨大牌子孤零零地立在边境线上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这一个名叫维特比诺的地方过的夜,离挪威首都奥斯陆咫尺之遥。我们四个早就商量过了,来挪威之后一不走高速路,二不进大城市,这个国家就是以自然地理取胜的,进城干嘛。
▲丹尼尔:“我的枕头更好些,因为……”   妮达:“不可能!我这个可以充气,里头还有记忆棉。”丹尼尔:“……好吧,枕头算你赢……那你的睡袋呢?”我俩孤零零地摩旅好呢?还是和三两摩友一起摩旅好呢?这几天不是跟沙拉和丹尼尔在一起吗,经过把和他俩在一起的感受进行反复比较之后发现,还是和摩友一起摩旅好些,起码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激起了一丝涟漪。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相同的看法,我误以为我们都是一模一样的加拿大佬,直到枕头门事件发生之后才让我彻底清醒,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东西存在。
▲挪威的夏季很短暂,大家都在充分利用这段难得的时光。我们计划在挪威南部待一段时间,因为很多景点都集中在这块儿。这里的“我们”其实不包括我俩啦,都是人家丹尼尔和沙拉在劳心费神,我们只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就是了。这样挺好的,不用自己绞尽脑汁考虑吃住行的问题,就轻轻松松做个跟屁虫。
▲挪威的瀑布很多▲妮达那张脸就像这阳光一样灿烂▲我的办公室▲森林都跟加拿大长得很像▲走在这样的路上很难不让人想起温哥华岛​刚进入挪威那会儿还相对平坦一些,现在已渐渐变得群山林立,沟壑纵横,活生生地将挪威西海岸打造成了名闻天下的峡湾。
▲沿着奥特拉河走了好长一段了,我们的马儿也该歇歇了。▲这路太适合骑车了▲沙拉的前减上粘了些蚊子的尸体,丹尼尔赶紧用一块薄薄的塑料卡片把它们一个个刮下来。丹尼尔把他们的坐骑照料得太好了,相比之下我们就显得羞愧难当,太懒,疏于保养,电瓶没电,链条断裂,轮胎磨光,饱受各种问题的困扰,真是活该。
▲到处是瀑布,很像新西兰。短短几百公里之内我们看到了安大略北部,看到了温哥华岛,现在又看到了新西兰的米尔福德湾,走的地方多了,便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草皮屋顶的房子我们在冰岛也曾体验过​这里很像冰岛。其实也不奇怪,毕竟维京人就来自挪威嘛。
▲随着海拔的升高,路边开始有雪了。▲我要是说这是五黄六月天,你信不?▲停车赏景▲非要和蒲公英拍一张,费解。▲挪威的高原风光​自从遇到丹尼尔和沙拉之后,我们的速度就提起来了,一路狂奔,跑得辫子不沾背,我们习惯的那种慢条斯理早已荡然无存。
▲怎么看怎么像冰岛▲一路上这样的照片太多了,可惜这篇游记只能选几张,搞得我左右为难。▲在挪威南部这片岩石地形上,由雨水和雪水形成的小湖泊遍地都是。▲妮达陶醉在大自然中▲美景▲开小会​我俩的对讲机和他俩不是一个品牌的,连不上,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开个小会,研究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不过这种事儿咱一般不参与,让他们费心去吧,咱干好摄影师的工作即可。
▲吕瑟博滕港吕瑟博滕港的顶上有家旅游饭店,我们进去打探一下吃顿饭究竟要多少钱。“咖啡——10欧元”。一杯咖啡居然要76块钱,吃得起才怪球。出门遇到几个瑞典来的游客,他们也觉得挪威的东西好鸡蛋贵,看到连瑞典人都吃不起我心里才好受了些。76元一杯咖啡,劫道呢!
▲吕瑟道一头栽进吕瑟博滕港,骑下去一定爽歪歪。▲吕瑟道鸟瞰图。不是我拍的,网上找的。吕瑟道只有区区8.9公里长,却有32道拐,那叫一个陡啊,全程挂挡滑行,要是在挪威剩下的行程里全都是这个样子岂不要爽死老子。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一对加拿大夫妻摩旅世界(续)【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