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夏季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对加拿大夫妻摩旅世界(续)【转帖】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41#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1-28 03:00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瑜伽与UFO
我们又开始穿越安第斯山脉了。进入南美洲以来,我们一直在走一条之字形的路线,从海滩到大山,又从大山到海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诚然,在随峰蜿蜒的山路上骑行是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但是,为了躲避每天下午的雨而殚精竭虑却一点都不好玩;所以,我们才不得不时常去趟海边,吸收些阳光和热量,不让自己被这纷纷扬扬的雨淋得泄了气。
▲妮达挥手向昆卡告别
到冷兮兮的比尔卡班巴去,倒不是完全为了亲密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主要是听人说那里经常出现不明飞行物,世界各地的此道之人纷纷聚集于此,都想一睹外星人的风采。但愿是真的。
▲又见山路十八弯
妮达发现,在比尔卡班巴城外有个山庄相当不错,位于山谷里,推开窗户就是绵绵青山。离城也很近,不过五分钟的车程。是一个德国人开的,风格与本地的宾馆酒店完全不同,尤其是饮食,和拉美菜大相径庭,正合了我们的胃口。近来拉美菜吃腻了,正想换换口味呢。一开始我们只定了两个晚上,其实我们深知,两个晚上哪里够……
▲仔细搜索了一遍山庄上方的天空,没有发现UFO,却意外看到了双彩虹。但是,你懂的,雨……唉……
徜徉在青山绿水间,或像妮达那样认认真真地看几页书,或如我似的装模作样写写游记,怎么着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阿米和尼夫整天无所事事,这里躺一会儿,那里躺一会儿,和我们倒有几分神似。
山庄里有两个二老板,一个叫阿米,一个叫尼夫。山庄里的客人中只有我们俩愿意和它们打闹玩耍,所以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天早上一开门,就会见到它们等在外面,一起去吃饭,吃完又一起回来,其他客人都很嫉妒。没办法,谁叫我们是老顽童呢,狗狗们就喜欢和可爱的孩子玩。
▲无聊的摊贩在山庄里打发时间
▲上瑜伽课
这个山庄有那么一点点小资,不过没关系,妮达梦想成为一名小资人已经很久了,只是人家那些穿着高跟鞋端着咖啡偶尔优雅地抿一口的资深小资还没有完全接受她,因为她老是骑着越野摩托去密林里把自己搞得像个山里娃。突然想起一件糗事,给大家报告一下,下次见到妮达,和她聊天的时候可以用来打趣她。以前她有一辆雅马哈WR250F ,有一回从城里骑到山坡上玩越野的时候,忘了给胎放气,结果可想而知,把坚硬的地面撞了一个大坑,回家后连爹娘都不认得她了。
▲吃个早饭还玩瑜伽,也太小资了吧。
这个地方除了有UFO之外,还有种奇特现象。据说这里的人都很长寿,平均寿命120岁,因此有“长寿谷”之美誉,这些人也有个专门的称谓,叫“罕萨人”。上世纪50年代有人研究过,说长寿的原因是天然的食材,清新的空气,还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东西真的那么重要吗?鬼才知道,恐怕只是耸人听闻罢了。
很多人跑到这里来开生态水疗馆,开养生山庄什么的,谁不想沾一沾长寿谷的光。长寿真的就那么有意思吗?我一边啃德国香肠,一边上网溜达,想找找长寿的意义所在,却看到了这么一件趣事。说一个人很怕死,常去医院体检,于是和医生就有了这么一段对话:
“医生,您看我能活到100岁吗?”
“你抽烟喝酒吗?”
“不抽烟也不喝酒。”
“你吃肉吗?”
“不吃。”
“你有飙车、赌博、乱搞的爱好吗?”
“绝对没有!”
“那我就奇了怪了,你干嘛要活100岁?!”
▲看来妮达活100岁没有任何问题
吃了睡,睡了吃,这种像猪一样的日子简直是舒服死我了。好景不长,一天下午,妮达非要死拉硬拽地把我弄上摩托,说是要去城里找什么收集UFO证据的人。
▲比尔卡班巴只有这一座教堂,名副其实的小镇。
比尔卡班巴只有两条街,交汇于城市广场。围着广场还有几条小胡同,是居民平时出入的通道。时间不早了,早饭还没吃。停在一咖啡馆门前,进去填饱肚子,偶遇一个美国来的女士,骑着一辆和妮达一样的摩托车。聊了一会天,发现她并不是我们要找的人。吃完饭继续搜寻。
▲放学后,安静的小镇突然热闹起来。
▲水能产生美丽的倒影,也能破坏我们旅行的心情。
进城没有找到搜集UFO证据的人,回到山庄后又追加了几天房钱,不看到外星人决不罢休。妮达跟我说,总在山庄里守株待兔,看到的几率太小了,不如咱们出去徒步,也许会时来运转。
▲妮达说,爬到右边那道山梁上就能看见外星人。是不是哦……看起来有点远呃……
▲上当了
山庄给了我们一张爬山的地图,简陋得很,完全是张草图。从地图上看,来回大概14公里的样子,而且要过两个私人的领地,我估计应该没有路。果不其然,到了山脚我们就迷糊了,怎么都找不到上山的路在哪里。幸亏山庄还有一对夫妻也去爬山,我们就只好跟着他们。其实不跟他们跟谁呢,放眼望去只有他俩。
▲妮达在那里向印度大神祈祷:赐予我们一条路吧。从上面这儿看出去,好壮观哦!
▲山脊上的小路
如果不算美国犹他州的话,这次可能是出门以来风景最优美的一次徒步了。站在山脊上看比尔卡班巴山谷,简直是360度全景,太漂亮了!而且有些地方只有一尺宽,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走在上面,两腿颤颤,几欲尿裤子,太刺激了!
▲小径沿着山脊伸向远方,仿佛没有尽头。
▲右上角就是比尔卡班巴镇
▲路到这里就没了,我们又蒙了。
下山的路没在草丛里,看不太清楚,我们只好沿着若有若无的痕迹走,也不知道走得是否正确。我很庆幸没带导航,凭自己的感觉至少大方向是正确的,若信了导航的指引,搞不好会走到爪哇国去。
回程的艰难困苦我们是一点心里准备都没有。下到谷底,完全找不到路。掏出地图一看,叫沿着小溪走。问题是溪边没有路哇,全是灌木丛,还长着锋利的尖刺,像匕首一样,寒光闪闪。我们在荆棘丛中奋勇前进,很快,手上、腿上,留下了千百道血痕,只好跳进没掉小腿的溪流里,艰难前行。
我浑身湿透,疲惫不堪,胳膊腿儿火辣辣的疼,心情很烦躁,一路走一路骂。我骂得很过瘾,妮达一句话没说,每次我一开骂,她就点点头,一副心平气和理解万岁的样子。我一下子清醒过来,不能再骂了,要不然吃不了兜着走。
顺便说一下,外星人还是没看到。
▲刚到家,两只狗狗就气喘吁吁地跑来迎接我们,感动啊!另外请注意阳台上晾晒的鞋子。
没想到在这个山庄一呆就是一个多周,休是休息安逸了,不过在厄瓜多尔已经转悠了一个半月,不能再混了,得继续向南,这块大陆的诱惑还多着呢。
▲阿米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我们差点又没走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2#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1-30 03:37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5月18日 星期天 两进秘鲁
我们要离开厄瓜多尔了!
到秘鲁边境有两条路可选,一是重返西海岸,二是继续在安第斯山脉中享受蜿蜒曲折的山路。我们当然希望翻山越岭,享受压弯的乐趣,只是连绵不绝的雨把路面弄得湿漉漉的,轮胎的抓地力很不靠谱,压起弯来提心吊胆,乐趣也大打折扣。我们最终还是决定重返西海岸,过境后继续沿着海边穿越南美洲。
▲压弯好安逸哦!看前面,又要下雨的样子。
▲不用我来介绍了吧? 雨,还有两架直升机。
▲暂时告别安第斯山脉
▲停车吃午饭,顺便摆拍一张。
一到海边,温度啪一声就窜上去了,也不再到处湿漉漉的了,郁郁葱葱的青山也变成了满是蒿草的平原。简直不敢相信,才两三百公里而已,变化居然这么大。
我们前往瓦基利亚斯县,一个边境城市,在那里住了一晚,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去海关过境。
据了解,秘鲁的汽油不仅贵得要命,而且还经常断档,品质也不咋地,所以在过境之前我们已把油箱加得满满的。
▲妮达病倒了
结果妮达感冒了,发高烧,还拉了一夜稀,过境事宜只好暂且搁置。
病情挺严重,没有好转的迹象,我们忧心忡忡,赶紧请了个医生上门把脉。全程都由妮达跟医生沟通,我的西班牙语太烂,只能在旁边干着急,很过意不去,直到我拿着处方跑去把各种药片口服液买回来,觉着自己也不是那么无能,心里才好受些。
我觉得,妮达的病就是在比尔卡班巴那次要命的徒步中落下的。那种程度的激烈运动我们好久没做过了,已经不习惯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免疫系统,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我个人就有切身体会,好久不运动突然开始锻炼,就感觉像是病了似的,提不起精神。本人爱把什么事情都怪罪在锻炼啊徒步啊这些东西上,不是什么好事,你们可不要学。
▲今天第一次进入秘鲁
第二天早上,妮达觉得好了些,挣扎着准备过境。我们事先复印好了所有文件,得有几十份,要折腾一番我们是有心理准备的。骑着车优哉游哉地走着,突然桑田变沧海,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以前在哥伦比亚和中美洲见到过的那种拉丁美洲——道路稀烂,街边挤满了各种摊贩,扯着嗓子喊我们,还有走路过去的其他游客。我也觉得奇怪,过境的人中只有我俩开车,没有一个是自驾游的。
瓦基利亚斯县有一部分属于秘鲁,我们在里面转了个遍,别说海关和移民局的招牌,连块指示牌都没看见。我们沿着泛美公路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出了城,还是啥也没有。我们只好原路返回到边境线那儿,找到一个穿着官服的人,问他办理过境手续的地方究竟在哪儿。
▲警察在前面为我们鸣锣开道
官人跟妮达说,这里不是官方的过境口岸,我们搞错了。怪了哉,这是泛美公路耶。后来我才搞明白,我们错在直接进了城,真正的口岸我们来的时候走过了,离城有几公里远。
我们向那位官人打听口岸怎么走,他却说我们自己去不安全,要安排警察护送。啥情况?!我们在秘鲁这边的城里转了半个小时了,也没遇见什么牛鬼蛇神,安全得很嘛,哪里需要麻烦警察同志?我们心里开始犯嘀咕,这家伙到底是不是个政府官员?我们过境无数,还从来没有警察护送的情况,会不会是个陷阱?
相信别人一直都是我们的美德,心理活动虽然很强烈,脚步却没有动,一直站在那里等。过了好久,来了两个警察,挤在一辆150小摩托上。他们和官人说了几句,然后向我们一挥手,意思是让我们跟着。好吧,既如此,那就跟着吧。
▲到秘鲁去转了一圈又回到厄瓜多尔
我们又骑着车穿过了瓦基利亚斯县属于秘鲁的部分,好像也没有遇到生命危险……我看了眼导航,发现这两个警察先把我们带着往南走,再转到城外主干道上,然后过口岸回到厄瓜多尔。到了之后他俩挥挥手就走了,连我们的千恩万谢都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一下,看来这种事恐怕经常发生,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只是他们为什么要带着我们去绕一大圈,我一直都不太明白。后来我画了上面图片中这张地图后才搞懂,当初我们是在秘鲁境内问的路,护送我们的自然是秘鲁警官,他们不能进入厄瓜多尔,只能去绕一大圈。要是我们能再往前走几百米,进入厄瓜多尔再问就好了,不用这么麻烦。
▲今天第二次进入秘鲁
现在我们成了从秘鲁入境秘鲁,到厄瓜多尔办理车辆出境手续变得十分麻烦。厄瓜多尔海关又不在边境上,有好几公里远,还不好找,我们来来回回,数次跨越边境,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这次过境太费时了!
我一想到厄瓜多尔加的便宜汽油正在熊熊燃烧就心痛不已,妮达一想到六个小时前吃的那点东西早已化为乌有就气得想骂娘。可怜的妮达,饿得前胸贴后背眼冒金星还得跑来跑去办理各种手续,太惨烈了!
▲正式踏上穿越秘鲁的征程
实际上办理过境手续是很简单的,就是找办公大楼麻烦至极。过境之后赶紧找饭吃,先把妮达这个悍妇喂饱了再说,要不然耳根子不得清净。填饱肚子后开始探索这个新的国家。天气晴朗,暖风拂面,我们一路走,一路用对讲机讨论行动方案,希望不虚此行,把我们曾经对秘鲁的梦想都实现。
说实话,我对秘鲁不甚了解,只知道两个东西:一是帕丁顿熊,小时候常看;二是马丘比丘,这个太有名了,应该是无人不知的吧。
▲我们在秘鲁的第一站
我们决定先找个海滨城市玩两天,作为一个奖品,犒赏一下自己。说实话,以我们这样的龟速,能从一个国家爬到另一个国家,实属不易。在秘鲁北部海岸,能用来作为奖品的城市很多,其中曼科拉是最大,也是最受大家青睐的一座。离边境也很近,两小时就到。城里各种店铺、餐馆、宾馆酒店星罗棋布,还有很多卖冲浪器材的商店,这是个极具嬉皮士风范的地方。我们在城外找了家便宜旅馆,不过还不错,打算住上两三天。
▲想给心情放个假?来这里吧。
▲海浪沙滩,渔舟唱晚,落日余晖……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到秘鲁北部海边冲浪的人非常多
▲景区特有的玩意儿
▲这种帽子源自厄瓜多尔,叫作巴拿马帽,却在秘鲁销售,很神奇的不?
▲马背上的日落
曼科拉真的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在秘鲁最初的这几天我们过得确实很悠闲,没啥烦心事,尽管这里远远不如厄瓜多尔整洁、富裕,汽油也没人家便宜。
▲重新上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3#
发表于 浙江省 2018-12-1 06:58 | 只看该作者
谢 分享
又看到金合欢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4#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3 03:56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俄罗斯之恋
前面有两天长途骑行在等着我们。
究竟走雨淅淅的山路,还是走阳光灿烂的海滨大道,我一时难以决定。有人告诉我,走海边没意思,大部分路段的景色都一个样,很单调。
瞧瞧,我们从不打无准备之战。
▲骑行在秘鲁西海岸的沙漠公路上
在瓜亚基尔买的那台傻瓜相机我很不满意,拍运动照片的时候对焦不准,而且颜色也不够鲜艳。一路上用它拍了好多照片,一直没注意,最近浏览照片的时候才发现,真是催悲至极。还是赶紧换个尼康要紧。
▲一路上不断停车喝水。妮达不知道在恶狠狠地瞧什么?
▲路边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漂亮的沙丘
▲仙人板板!这里的汽油好鸡蛋贵!可能是要给马克·马奎兹开工资的原因……吧?
一些在北美洲混不下去的公司干净都跑到拉丁美洲来了,真是好好笑哦。在老家,这些公司的名字我们在地面上就没有见过,只有在电视上看摩托车比赛的时候才有机会一睹他们的风采。
▲最近妮达在拍照的时候有些姿势确实很古怪
上面这张照片中妮达在说什么,我不知道,脑补一下:
“拍什么拍!”
“我没拍。”
“你镜头盖都是开着的,还说没有!”
“我没开。”
*咔嚓*
▲我们在奇克拉约住了一宿,酒店下面正好是个赌场……
▲……还有个不错的餐馆。东西点得好像是有点多哈。
路上没吃午饭,都快饿死了,所以才眼大肚皮小,点了这么多东西。瞧瞧那盘炸薯条,比妮达的头还大呢。哎呦喂
▲换灯泡
在去奇克拉约的路上,我的后刹车灯烧了,第二天出发之前,我们顺道去了趟本田专卖店,买了个灯泡。我前面那个卤素大灯常坏,差不多每隔15000公里就得换一次。后面的灯很坚强,都185000公里了,第一次坏。不知道这本田的灯质量咋样,有待时间来验证。
▲我忙着换灯泡,妮达忙着帮别人翻译资料。
我换灯泡的时候,几个员工出来看稀奇,也不知道是看车还是看我。过一会儿又出来一个,拿着一张写着字的纸,请妮达帮他翻译。起初我还以为是用英语写的,无意间瞄了一眼,发现是西里尔字母。过后我问妮达,“他怎么知道你来自斯拉夫语系?”妮达回答说,“他不知道,只是因为我是这里唯一的一个白人,于是乎他就以为我懂俄语。”
▲妮达给本田员工跳了一段哥萨克舞蹈
▲超卡车的时候得趴下来
海风很猛烈,把我们吹得东倒西歪,即便是在直道上,有时候也得倾斜45°才能与之抗衡。特别是在超大卡车的时候更糟糕:在其侧面时它挡住了风,一出其前保险杆,迎头就是一阵狂风,稍不注意就得车毁人亡,整得提心吊胆的。
还有,大风吹啊吹,吹起了黑大的沙丘,有些都漫到了公路上,要想绕过它只能占道行驶。占道行驶是门学问,你得有很强的判断能力,要精准计算对面车子到达路上那些沙堆堆的时间,不然还得落个车毁人亡的下场。
▲路边有很多烂尾楼
秘鲁更像个“发展中国家”,垃圾遍地,到处是烂尾楼,裸露在外的钢筋戳向空中,似乎在昭示:我们承诺的二楼三楼永远不会盖。其实这种乱象背后是有利可图的。在秘鲁,凡是没封顶的房子可以不缴房产税。聪明的你用屁股都能想到,这么大个漏洞不去钻不成傻子了吗?
▲在特鲁希略,我们的摩托车享受了一回总统套房。
在离特鲁希略市中心很远的地方,我们找到了一家既便宜又靓丽的酒店,打算住上两三天。特鲁希略是秘鲁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利马,这里有几样东东很值得一看。
▲特鲁希略大教堂的颜色太惹眼了
▲阿马斯广场上的石头都被磨得油光水滑的
▲缝纫机的守护神
▲月亮神庙,后面的山叫白山,是座火山。
离城不到10公里有两个神庙,一个叫太阳神庙,一个叫月亮神庙,他俩是一对,还正处于考古发掘之中。这两个神庙是由莫切人建站的,建造时间大概在1500到2000年前。
▲这是月亮神庙的壁画,好大一面墙,令人叹为观止。
▲凑近了看这些幸存下来的壁画……震精中!!!……
据导游说,这个古迹与别的不同,人们正在尽一切努力保持原貌,不会做过多的修复,更不会重建。走近细瞧,壁画保存完好,很难想象它们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洗礼。
▲右上方就是太阳神庙
太阳神庙其实比月亮神庙大得多,可惜在17世纪的时候,被入侵的西班牙人洗劫一空,毁坏殆尽,如今只剩下那一堆像坟包一样的黄土,已经没有任何考古价值了,所以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月亮神庙。
▲秘鲁无毛犬,整天在古迹旁边建的餐馆和商店周围跑来跑去。
秘鲁无毛犬实在是长得太丑了。说是无毛犬,也不是说一根毛都没有,绝大部分脑壳顶上也稀稀落落有几根毛,像吹了个莫西干发型似的。我对狗有点过敏,要是将来非要养的话,无毛犬倒是唯一可以考虑的对象,只是它这个样子我实在是有点接受不了。丑是丑,可人家有来头,早在印加文明之前就已经是人们家中的宠物了,历史比这些神庙还悠久呢。
▲这种东西是荷兰猪,也叫豚鼠、天竺鼠等等,用油一炸,香得很。
▲时光隧道
回城后又去附近一个旅游景点转了转,在一个小公园看到了这些发光的喷泉。
▲想穿过喷泉,对时机的把握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5#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5 02:58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三千年的草船
今天又要长途跋涉了,从谷歌地图上看有11.1公里,需要16分钟才能到呃,得早点起床才行……嘿嘿
我们不想呆在城里了,太吵,打算去海边清静清静。出城的路上垃圾遍地,似曾相识,这个国家确实有点脏乱差,比不上人家厄瓜多尔。
我们要去的地方叫万查科,一个海滨度假胜地,不仅是本地人打发周末的好去处,也是国外游客度假的首选地。我们收拾行李,全副武装,捯饬了半天就为了在街上骑一小会儿,觉着确实有点像二傻。
▲饭馆里的小二全都跑到路中间拉客来了
▲这是用一种名为高香蒲的芦苇做的船
海岸上到处都立着这种草船。它们本是秘鲁传统的渔船,现在成了当地政府眼中的一种文化符号,大肆宣扬,广告牌、出租车、店铺,到处都贴着它们的图片。这种草船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是一个名叫乌鲁的部落创造出来的,比印加文明还早呢。几千年来看似没什么变化,其实仔细看,你会发现早已与时俱进了——为了增加浮力,里面塞满了泡沫,
▲看到这个东西突然想起一事,草船是有名字的,叫作“高香蒲做的小马驹”。
▲沐浴在阳光下,心情爽歪歪。
我们发现我们赖在万查科不想走了,天天去前台要求再住一天,一来二去又是一周过去了。我们这是在故意拖延时间,真的有点懒怠了,不想挪窝,就像去年夏天一样,觉得身心俱疲,很想回趟多伦多散散心,跟家人和朋友聚聚。这个时间正好是加拿大维多利亚节,放了个小长假,他们出去玩的时候拍了好多照片。我一张张挨个翻看,发现多伦多的天气正变得越来越好,蓝蓝的天空,看着就让人心旷神怡;哪像我们,这几个月一直在乌云笼罩、阴雨绵绵中度日如年。
▲一串正在过马路的绿色小鸭子
▲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在海滩上拍婚纱照。这画面相当完美!
▲在万查科,冲浪和钓鱼是人们最喜欢的消遣方式。
▲这些草船后面拖着渔网呢。每天下午都会在这片水域打鱼。
▲满载而归
▲一上岸就被等候多时的本地人,还有些熟知内情的游客围着洗劫一空。
▲听着滋滋作响的声音,我们的哈喇子把袖口都打湿了。天天海鲜,这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嘛。
万查科这个地方有很多所谓的环保餐厅,只卖各种蛋蛋、奶奶,以及草根树皮。妮达高兴惨了,这家出来又进那家,啥都想尝一下。我就惨烈了,拿着菜单找半天也找不出一个荤菜,什么破玩意儿。
▲海滩上有人开设有氧拳击课
▲劳累了一天的草船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码头是这个小镇的拳头产品
码头是这个小镇最热闹的地方,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只要花几分钱就可以在上面玩个够。很多本地人为了物有所值,会带着自制的钓竿去钓鱼。他们做的钓鱼竿实在是太差劲了,用块小木板裹上一根绿色的半透明线就成了,连竿都没有,我真的怀疑,这能钓到鱼吗?但事实胜于雄辩,水桶里大大小小、活蹦乱跳的鱼说明了一切。我经过上图中这个女人身边的时候,发现她面露喜色,正在收线。我停下来想看看有什么惊喜,结果拉上来一条还在上幼儿园的小鱼。她笑着拿给我瞅了一眼,然后一甩手扔回了海里。这样做非常正确,等长大了再炸它也不迟。
▲随着太阳离海面越来越近,码头上的人也开始越聚越多。
▲很喜欢站在西海岸看日落,只是这天气不尽如人意。
▲远处码头上已灯火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6#
发表于 北京市 2018-12-5 03:2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7#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7 03:55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6月8日 星期天 终结在利马
在万查科的时候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我那个在克罗地亚的丈母娘不停打电话来,说她的胳膊不行了,越来越没有知觉。她自己去医院检查了一下,结果发现是因为脊椎里长了什么东西,压迫了神经所致。我丈母娘以前得过乳腺癌,因此有些担心是不是癌细胞扩散了。
▲从特鲁希略开始,沿海平原逐渐被安第斯山脉挤进了大海。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离开万查科,往南直奔利马而去,全程大概需要8个小时。我们想着,利马是秘鲁的首都,应该能够找到托运摩托车的地方。我们的《临时车辆进口许可证》虽然还有两个月才到期,但是丈母娘的病情不容乐观,要是万一癌细胞扩散的话,两个月内不可能再回到南美洲。为了以防万一,走之前必须把摩托车运出秘鲁,过期了不仅在法律上会有大麻烦,而且办理各种手续也会难上加难。看来南美之行只好在利马终结了。
▲这是秘鲁境内的一段泛美公路,双向两车道,超车是个大问题。
丈母娘的病情让妮达很担忧,一路上我都在竭尽全力分散她的注意力。我们跟妮达的家人说,本周内即可抵达克罗地亚,只是能不能实现诺言,还得看在利马能不能顺利找到托运摩托车的地方,还有我们能不能顺利买到机票。
▲很快要见丈母娘了,记得给妮达买双新手套。
▲地势越走越高
我们全力赶路,想尽快到达利马。我用对讲机不停和妮达说话,希望能为她分忧解难。妮达却总是三言两语就打发了我,从她的语气中我能感受得到那份焦急的心情。路在太平洋和安第斯山之间穿行,地势越来越高,离利马也越来越近,可妮达的心早已飞越万水千山,飘到了千里之外妈妈的怀里。
▲路上除了吃饭喝水,或者像这样遇到修路不得已,我们几乎没有停过。
▲蔚蓝的太平洋在向我们招手,仿佛在说,利马就在前面,加油哦。
▲今天跑了500多公里,好长时间没跑过这么远的距离了。
▲这是利马北部一个小镇。山上刻的是:”基督与我们同在“,愿上帝保佑我们。
我们在利马西端,也就是卡亚俄区找了家旅馆。为什么住这里,原因有三:一是便宜;二是离机场近,5分钟就能到;三是船运公司都集中在这里。第二天就开始着手找物流公司,也不讲什么条件,只要能把我们的摩托车运出秘鲁就行。
为了减轻妮达的负担,我特意找了个在美国的代理商,一来他有托运摩托车的经验;二来全程英语交流也就用不着妮达帮忙了。最后没选海运,选了空运。他的报价有点不近人情,只是时间紧迫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谈妥生意,把各种文件全都传输给了对方之后,心里踏实了许多,本周内启程看来没什么问题了。
谁曾想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们准备把摩托车送过去的头一天,他突然给我发来一份电子邮件,说是报错了价,现在的运费已经涨了几千美元。按他这个运费,还不如将摩托车一把火烧了,等到了欧洲再重新买,这样更划算。简直把我气了个半死,不仅仅是因为显得我很无能,重要的是白白浪费了4天宝贵时间。事到如今也没别的办法了,只能找一个本地的代理商,问题是会说英语的人谁愿意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来上班,那就只有妮达再次出山,搞得我很没面子。
我们在网上搜了一大推托运公司,挨个发邮件,没人回;改打电话,叫你留个联系方式之后就再也没了回音。就这么折腾了一周,毫无进展。妮达的家人也打电话来催,搞得她压力山大。我们决定,等联系好了托运公司后,妮达先走,我留下来断后。
我们困在那间小小的客房里都快疯了,每天除了下楼到餐厅里吃饭就没出过门,至多偶尔到街上买点生活必需品。这样下去不行啊,我就找妮达商量,想让她晚上出去逛逛,转移一下注意力,免得老想那些让人沮丧的事情。妮达不想去,说现在没那心情游山玩水。此计不成又心生一计,不管怎么着,饭总是要吃的吧,况且利马又是世界闻名的美食之都,于是就约她出去吃饭,换换口味。正好我们旅行两周年的纪念日也到了,我精心找了家寿司店,打算去庆祝一番。
▲河豚寿司?
▲热烈庆祝上路两周年
这一顿饭,既是为了追忆两年来路上的点点滴滴,也是为了向南美告别。托运的事情毫无进展,加上妮达她妈妈的病情,像两坨乌云笼罩在心上,挥之不去,虽有美食当前,也毫无滋味。我觉得自己好无力,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帮不了妮达,也帮不了她妈妈。
回到旅馆后我们继续联系。空运是行不通的了,太贵,只能在航运上想办法。我们找到了一家利马的物流公司,他们的代理商说,这个公司有过为达喀尔拉力赛运送摩托车的经验。我们顿时觉得来了希望,决定跟他们合作。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完全陷入了发邮件、打电话的漩涡中。这是个繁琐的过程,他们需要协调货运方和在利马以及欧洲的代办之间的关系,非常耗费时间。
▲这就是帕丁顿熊?
妮达不想去观光游览,我只能绞尽脑汁,想点别的她能接受的东西,反正一定要把她弄出房间。她很喜欢动物,我就提议去动物园,这一次她没怎么反对。动物园的动物很多,世界各地都有,不过我们没啥兴趣,直接略过,直奔关押本地动物的园子。
上图中那个东西叫安第斯熊,也叫眼镜熊,是南美洲唯一的熊类,世界上也只有南美洲有这种熊,也是帕丁顿熊的原型,只是和我记忆中的卡通形象相比大了很多,也没那么可爱,也许是它今天忘了戴那顶大帽子?
▲亚马孙美洲豹,南美洲唯一尚存的黑豹。
▲和妮达同框的这位叫美洲驼
▲它在仔细查看周围的壕沟,看看有没有逃跑的机会。
▲猴子很喜欢肯香蕉
▲金刚鹦鹉的伙食不错哦
两周后,我们终于和一家航运公司签订了合同,妮达解放的日子为时不远了。他们派了一个叫奥斯卡的代办过来,专门负责带着我们去办理手续,各种文件的复印、签字、公正,满城转悠,忙着不亦乐乎。但他们只负责运摩托车,行李不能一起托运,说是海关不让,有前车之鉴,我们只好自己找快递公司解决。
▲我们的摩托车正等着打包装箱
代办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破破烂烂的街区,进了一栋摇摇欲坠的房子,那里就是摩托车装箱的地方。我有点担心这家公司的合法性,就用对讲机给妮达说了一下。妮达耸耸肩,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样子。看到装箱的人手脚麻利,非常熟练,我们才把心放进了肚子里。
▲妮达的四脚朋友遍天下
▲挡风玻璃、后视镜、边箱尾箱,全都取下来,用几层塑料薄膜裹起来固定住。
▲要是把妮达装在里面就可以节约一张机票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8#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21 13:09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6月29日 星期天 慕尼黑的冲击
妮达走后,我在利马又呆了一周,等物流公司通知我摩托车过关的消息。过海关最麻烦,这也是我得留下来的原因。据我的研究,在秘鲁过关的时候一旦出问题,你不亲自去,想通过远程解决门都没有。而且在秘鲁过关出问题是常有的事。
我和妮达每天都在视频聊天,通报各自的情况。她妈妈的病情不容乐观,脊椎上长的是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已经压迫到脊髓,造成颈部以下瘫痪。她们全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手术,看看把出问题的脊椎去除之后能不能恢复活动能力。
从妮达的声音能听得出来,她焦急的心情愈演愈烈。她希望我赶快去克罗地亚,说需要我在她身边,需要我给她力量。也许我当初就应该相信物流公司有能力处理好海关事宜。其实我也很想她,一个和你早夕相处了两年的人突然不在身边了,会觉得很不适应。每次我在写游记的时候,或者看电影的时候,或者听音乐的时候,时不时的会停下来和妮达聊天,自言自语说了一阵才反应过来她不在这里。说来奇怪,我老是觉得她就在屋里。
几天后终于迎来了好消息,我们的摩托车过关了,将搭乘下一班船前往欧洲。我立刻订了一张机票。到克罗地亚需要两天时间,除了坐飞机之外,还得坐巴士,不过也要比我们的摩托车快得多,它们坐的是船,本来就很慢,加上还得过巴拿马运河,更慢。到了德国汉堡之后还得转运,等到了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起码已是一个半月之后了。
▲途中经过慕尼黑
从慕尼黑机场到市中心有趟地铁。我爬上去,找了个位子坐下,看着乘客陆陆续续进来,很快车厢就挤满了人。我下意识地紧紧抓了我的行李。有个人腋下夹个公文包,坐下后把包往身边一扔,然后就见周公去了。我环顾四周,想看看哪个人先下手偷包。这里的人太大意了,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在拉丁美洲呆了一年半回来,咋一看到他们这种无漫不经心的态度觉得很不习惯。倒不是因为慕尼黑没来过,我都来过三次了,不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
我都到站了还是没人下手,临走时我倒是很想顺手牵羊……嘻嘻
▲每次来玛利亚广场都遇到施工,这次也不例外。
还有几个不大习惯的地方:
人人都很高!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本人的身高不输给大多数人,一到德国就显得像很挫。
停车等人过斑马线。简直不可思议!一辆奔驰停下来等我过马路,我胆战心惊地从它前面走过,生怕是个陷阱或者恶作剧……
人人会讲英语,但他们会先假定我会讲德语。我去一个小摊前买吃的,摊主叽里呱啦对我说了一大通,没听明白。我下意识地用很烂的西班牙说:”&%*%%¥“。想象一下,一个操着德语的中东人和一个操着西班牙语的亚洲人在那里叽里呱啦侃大山是个什么场景。摊主眯着眼睛看着我,我估计他心里肯定以为我在笑话他。
好整洁好安静。我爱死这里了!
离开秘鲁去一个比德国还差劲的地方,我原本就没有这样的打算。
▲这座金灿灿的雕像就是圣母玛利亚,这也是玛利亚广场的由来。
慕尼黑已经来过三次了,每次来主要是为了看看玛利亚广场是不是还在建设中。广场上有个玩偶钟琴表演,很受游客欢迎,我却决得不咋的。虽如此说,这次来还是又去看了,主要是因为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呆久了,不由自主地想去拍土著人。还别说,很快就发现了一个:
▲他这顶帽子不知道是不是从秘鲁搞来的
▲当地人把这个东西叫作“全世界最牛皮哄哄的表演”
▲这才是我来这里的目的——德国黑啤和德国香肠
听他们说,在慕尼黑,想吃最好的德国香肠就去Weisses Brauhaus餐馆,就在玛利亚广场旁边。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家餐馆的香肠和啤酒绝对一流,没有让我失望,就是账单给我的冲击挺大。嘿嘿嘿
吃饭的时候同桌有个德国人,带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我。我微笑着点点头,他也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就偃旗息鼓了。我很不习惯,要是在拉丁美洲遇到这种情况不被问上一百个问题是绝不会放过我的,而且全是西班牙语,他也不管你听不听得懂。这个德国人太腼腆了,我决定戳破这层窗户纸。
“Sprechen sie 英语?”我的英式德语还是很流畅的。
“当然会。”他用英语回答我。
于是我俩愉快地摆了会儿龙门阵。这得感谢拉丁美洲之行,要不是他们教会我管他听不听得懂,都要跟他搭讪的技巧,这场美丽的邂逅就不会发生。
▲对不起,德国的兄弟伙,是我把雨从南美洲给你们带过来了。请叫我雨神……
去克罗地亚的大巴明天就走,在德国我只能停留一天时间。这一天时间怎么利用呢?当然是去看“宝马世界”,顺便买点装备。上次我和妮达来的时候还没建好,遗憾错过,这次无论如何都得补上。
▲宝马世界里拍的照片只有这张我最满意。照片中有我,看到没?就在正中间。
▲里面是宝马轿车和宝马摩托的展示平台
▲这个家伙经常会到你面前旋一圈,勾引你买他的摩托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9#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23 06:02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重聚在克罗地亚
分开长达两周之后,我和妮达又在克罗地亚生活在一起了。每天妮达都会去医院看望她妈妈,能尽一份孝心她觉得很欣慰;我的到来给予了妮达心理上的支撑,我也深感欣慰。唯一稍有遗憾的是,我们的十周年结婚纪念日错过了。
▲久别胜新婚
普拉是妮达的家乡,位于伊斯特拉半岛上。这个城市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曾经被很多帝国统治过,其中就有意大利,所以现在街头上的各种标牌都有两种语言,一种是克罗地亚语,一种是意大利语。当然了,写上意大利语倒不是仅仅为了彰显历史,主要是因为每年夏天都会有大量的意大利游客到半岛上消遣,为了迎合他们的需要才这么搞的。两国离得很近,就隔一个亚得里亚海,连意大利的电视节目信号这边也能收到。妮达小时候就是看意大利节目学会的意大利语,所以在拉丁美洲学西班牙语的时候,我学得很费劲,她轻而易举就学会了,人家是有基础的,我倒不是为了替自己找借口才这么说的。
▲站在游艇码头上能看到远处的竞技场
在普拉,最为世人所知的地方就是上面那个罗马人建的竞技场,其规模和历史堪比罗马竞技场。过去是角斗士们跟妖魔鬼怪搏命的地方,现在成了大明星们举办演唱会的场所,像斯汀、诺拉·琼斯都曾来过,听说今年夏天乔丝·史东和劳伦·希尔也将在这里演出。妮达带着我沿着那道残垣走了一圈,跟我说她小时候看演出,为了逃票,常常和朋友一起越过围栏,偷偷溜进去。满满的回忆。
▲透过竞技场的残垣断壁能看到充满现代气息的普拉港
▲一到夏天就会有角斗士表演,每周两次。这是等待演出的演员,看得出确实只是个表演。
▲造船是普拉另一个为世人所知的项目。妮达的妈妈就曾在这里上班。她一大家子人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
▲普拉还有个著名的地标就是这个金门,也叫塞尔吉凯旋门。
普拉我来过好多次,基本上都是为了探望家人,总是来去匆匆,这次逗留的时间比较长一点,妮达可以带着我好好看看她小时候经常去玩的那些地方。现在正值欧洲暑假中期,加上普拉又是个旅游城市,街上的游客自然非常多,有意大利的,有斯洛文尼亚的,有德国的,……,各色人等齐聚于此,这番热闹的景象会一直延续到九月初方才告一段落。
▲普拉的老城区布满游客的身影
妮达很愿意和我分享她的家乡,却对满街的游人很不感冒,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车,塞满了大街小巷,让她大为恼火。妮达为自己能出生在这座城市颇感自豪,对她来说,这里有太多难以割舍的记忆。妮达对我报以厚望,希望我能把她的家乡如实地介绍给大家。我深感责任重大,但愿我这如椽之笔能不负她所望。
▲老帅哥
上面这个人原本在屋里,是我们像两个贼似的围着他的摩托车转来转去才跑出来的。我们的摩托车还要好久才能到欧洲,实在是想念得很,没有它们总觉得去哪里都不方便。还好丈母娘家就在市中心,想去哪里靠两条腿基本可以解决。
▲旅游区,普拉历史最悠久的部分。
▲这里虽是游客云集的古城,却不禁摩。
▲等我们的摩托车到了之后也要骑到古城来显摆一下下,让别人也羡慕嫉妒恨一回。
▲现在我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带着相机出门就想找个土著人拍张照片。
▲旅游区内现做现卖的工艺品
我问妮达,城里这么多古玩店为什么不去逛呢?她很不爽,“那是游客才会干的事,我又不是游客!”扯得很,我们旅行的时候这类地方她不是最爱逛的么——披着新衣的古建筑,仿科林斯风格的餐馆、酒吧、商店,挂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字招牌的景点……
我对妮达说,“普拉就这个彻头彻尾的外国佬旅游线路上的城市!”她睁大眼睛,“怎么会,我以前从来不觉得!”
▲游走在城市街道上
▲在普拉找到家之后我立即抢占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地盘
突然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再次闻到家的味道,这种久违的感觉其实还是蛮享受的,尤其是妮达,有了冰箱,有了锅碗瓢盆,也就有了展示她厨艺的机会,天天做她最喜欢的家乡菜,我也跟着捞了不少好处。每天一大早起来,先去菜市场挑选新鲜食材,接着去医院看望她妈妈,俨然一副家庭主妇的模样。
妮达有个朋友是搞音乐的,把她心爱的吉他借给了我,我简直是感激涕零。还有她的高中同学,天天晚上陪她出去散心,想方设法减轻妮达的心理负担,让她有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亲人的不幸。能拥有这样的朋友,妮达无疑是幸运的。
▲代代相传的正宗本土佳肴
▲妮达带着我吃遍全城。这是她心目中特好吃的波斯尼亚奶酪甜点。
▲前南斯拉夫的一位人民英雄
丈母娘住的那家医院旁边有栋前南斯拉夫遗留下来的大楼,可谓历尽沧桑。最开始是个军事基地,南斯拉夫解体后一直闲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场战争中成了难民收容所,现在里面有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俨然成了个时髦之地。
▲大楼内当年的影子依稀可辨
▲艺术家们试图抹掉那段历史
每年夏天普拉都要举办各种活动,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普拉电影节。它和别的电影节不同,基本上是在露天举行,而且在城里到处都设有点,竞技场就是其中一处。很不幸,我和妮达把拉丁美洲肆虐的雨带到了克罗地亚,今年这座城市的夏天就显得分外阴冷潮湿。电影节期间我们也去看过两次电影,其中有一次还因下雨没看成。
▲大雨把观众都淋跑了
▲电影节期间,只要不下雨竞技场就会灯火辉煌。
▲普拉电影节在璀璨的烟火中开幕了
▲焰火表演残留的烟雾,加上竞技场射出的灯光,看起来很像一个巨大的飞碟。
▲一到夏天,连造船厂的起重机都亮闪闪的,这不是“外国佬旅游线路上的城市”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0#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25 04:32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7月19日 星期六 如沐春风
我来克罗地亚将近三个周了,妮达已经超过一个月,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妮达去医院看望她妈妈,看起来像是过上了居家日子。
丈母娘的手术还没进行,只能整天躺在病床上,动弹不得,为此全家人日夜悬心。
亲戚朋友天天都陪着妮达,竭尽全力帮助妮达,希望妮达能渡过难关。对于他们的爱心和支持我们深表谢意,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站着的那位是妮达的姐姐戈加,这是在她丈夫姆拉登的父母家里。
姆拉登的父母非常照顾我们,经常邀请我们去做客,好让妮达她们两姐妹多点时间在一起。两位老人都不会英语,我也插不上话,只好和外侄女迪玩儿打发时间。我发现在普拉,4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会英语,不像上一代人,除了他们的母语克罗地亚语之外就只会说意大利语。意大利语是伊斯特拉半岛居民的第二语言。
离开说英语的国家已经一年半了,现在看到人们想方设法用英语跟我交流,而这门语言有可能是他们的第三语言,甚至是第四语言,说老实话,我深有感触,对新语言的本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迪偷偷地把她外公外婆养的宠物龟拿给我看
迪生活在一个讲多种语言的家庭,她现居住的意大利,意大利语算是她的母语,但她父母和其他亲属却对她讲克罗地亚语,现在我这个讲英语的姑父来了她该如何应对呢?她叫妮达“Teta Neda”,用的是克罗地亚语,意思是“妮达姑妈”;但她叫我却用的是意大利语“Zio Gene”,意思是“吉恩姑父”。你看,在应对我的时候出于本能,没有使用克罗地亚语,她这种选择语言的方式和我十分相似,我一旦遇到不讲英语的场合第一反应就是改用西班牙语。
迪很聪明,记忆力惊人。她问我会不会中文,我只知道广东话的1到10,给她背了一遍。中文很难掌握,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发音,更重要的是它有声调,同一个字不同的声调意思会完全不同。迪听完之后马上背了一遍,分毫不差,连声调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关键是她以前从未接触过中文,简直惊为天人!像她妮达姑妈一样,将来定是个语言天才。
▲迪一发球过来就遭到我泰山压顶般的砍杀,她肯定烦透了。
▲去医院回来一般会到海滩上聚聚
普拉的海滩上全是鹅卵石,倒是很受欧洲游客的青睐,我们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块空地。
▲这种玩意儿叫意大利纸牌
玩意大利纸牌和玩尤克纸牌差不多,不同的是玩意大利纸牌的时候可以互相交流。对家可以商量一些暗号,比如扯耳朵摸下巴什么的,在打牌的过程中用来交流,告知对方有多少张王牌,下一轮要打什么牌等等。学这种暗语就像学西班牙语一样,我学起来很费劲,没人愿意跟我一对,我发现自己再次败在交流游戏中……
▲这才是我擅长的
▲和打牌相比,我更喜欢拍照。
▲妮达用一个崭新的玩具欢迎内拉的到来
哦,差点还忘了:我们养了一只狗!
这几个月,只要在路上一见到狗妮达就想拐走,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四条腿的哥们了,而且可以说是我们自己的,虽然只是暂时的。妮达参加了一个志愿者组织,专门救助街上的流浪狗。由于他们没有专门收养狗狗的地方,只能带回家,等有朝一日找到新主人才能把它送走。
▲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只小狗
内拉是条克罗地亚牧羊犬,非常漂亮,几个月前在街上被志愿者发现,当时已经断了一条腿,应该是被车撞的。志愿者给它包扎了一下,送到了流浪人员救助站。好景不长,由于有其它伤得更严重的动物需要安置,它只能搬出来,于是我们就主动提出暂时收留它。
这是我有史以来养的第一只小狗,妮达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倒是养过几回。内拉来我们这儿之前就已经被训练得很好了,说明它不是一只野狗,明显是被前一个主人抛弃的。它极力讨好我们,显得小心翼翼,我知道,它不希望再次遭到抛弃,不想在大街上继续过那种餐风露宿的流浪生活。我们也极力让它轻松下来,让它感觉到这里就是它永远的家。
内拉的表达能力让我震惊,不管是要撒尿,要吃饭,还得想出去溜达,都能表达得明明白白。真是条聪明的狗狗,在表达能力上胜我十倍,况且人家还不会说话,实在是让我无地自容。
▲妮达终于有了个小伙伴
黑狗很难被人收养,电影电视里老是把黑狗描绘成邪恶的对象,久而久之在人们心目中就产生了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它们不是善类,和黑狗在一块儿是种耻辱。事实并非如此,我的内拉是个温柔贤淑的女孩,跟邪恶根本扯不上边。另外还有人说,黑狗不上镜,拍下来不好看,在做收养广告的时候没有竞争力。这倒是真的。从我给内拉拍的照片就能看得出来,相机也分得出三六九等,宁愿聚焦在那些桌子板凳上也不愿意聚焦在那只邪恶的黑狗身上。
▲这是我们去取包裹的邮局,超现代的建筑。
在加拿大我父母邮筒里有大量无法传真,无法扫描的东西,这次有了个固定地址,正好可以寄过来。另外也利用这次机会把摩托车上那些磨得差不多的装备一并更换了。
▲妮达和她外婆
每次到克罗地亚,我们都会去看望外婆。每次去看望外婆,她都会弄好多好吃的招待我们。外婆最喜欢请人吃饭了。
外婆不会讲英语,但一点都不妨碍她和我说话,总是滔滔不绝,根本不管我听不听得懂克罗地亚语。平常,人们给我聊天都是先对着妮达说,等妮达在翻译的时候才会转头看我。外婆不一样,根本就不管妮达,直直地看着我,不是赞美我的头发好,就是偷偷告诉我她做菜的秘籍,完了还对我会心一笑。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聊天方式,自然,觉着自己能融入进去,要是每次都要等着翻译人员来打断,那不成了两国元首客客气气的见面会了么。
一开始,我和外婆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鸿沟。你们可能不知道,在亚洲,要是有人把一盘吃的放到你面前,你应该把它吃干净,以示尊重。可在外婆眼里,盘子干净了就说明客人还没吃饱,她就会给你添,结果是我拼命吃,她拼命添,像比赛一样,无论我说多少次已经吃得很饱了也没用,非要分出个胜负来不可。也许我是外婆最喜欢的客人之一,也许对于一名克罗地亚老太太来说,吃光她冰箱里的所有东西就是对她的最大尊重。
不管外婆在不在,今晚我还要去她家。
▲舍我其谁
每逢周三,妮达的朋友们都会去海边租个排球场,玩上一两个小时。在读高中的时候,他们都是些运动健将,所以比赛是相当激烈的。不幸得很,妮达在一次奋力扑救中伤了腰。我经常嘲笑妮达,为什么总是在没骑摩托车的时候受伤呢!一年前在多伦多家里,跟一个开瓶器较劲,差点割断了手指的肌腱,害得两个月无法骑车。这次又弄了个腰椎间盘突出,恐怕又得几个星期骑不得车了。
说起排球还有一段浪漫的故事。19年前,差不多就是今天,一个年轻漂亮的美女出现在基督教青年会会所。我常去那里玩排球。在我们要上场之前,她游走在我们中间,跟每个人握手,很认真地介绍自己。这太不寻常了,要知道在多伦多遇到陌生人,通常眼神都是冷冷淡淡的,看人的目光也是一闪而过。当时她还几乎不会说英语,遇到这样一个新来的移民女孩,我兴奋得不行,觉得机会来了……
不久之后我就勾搭上了她,坠入爱河,死去活来,直到今天。
▲妮达和和她的朋友伊娃
伊娃是妮达少数几个不爱运动的朋友之一,其他人不是玩手球就是玩排球,她却喜欢玩艺术。她给我说起一些读书时的趣事。每次上体育课别人穿的都是统一的黑色校服,唯有她独辟蹊径,穿了一套粉红色的紧身衣,妮达她们常常拿这个取笑她。老婆过去的事情我真的很有兴趣,称此良机赶紧问伊娃,像在教学楼走廊上甩人家一脸鼻涕这样的事情妮达有没有干过……
要是当年也跟她们一起上学,我和伊娃一定最合得来。
▲卡琳是妮达最要好的老友之一
下班之后,卡琳总是会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开车进城来陪妮达。我不知道她哪来这么大的能量,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还天天来看妮达,真是很佩服她。这次来我觉得她脸色不对,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昨天有点不舒服,恶心呕吐,不过今天感觉好多了。“这样的人不算老友算什么!
我们经常和妮达的朋友们聚餐,今天在这家,明天去那家,大家各自带着拿手好菜,既吃得爽歪歪,又不会麻烦主人。下馆子太贵了,街上的餐馆都是专宰游客的,一般人吃不起。况且克罗地亚的物价本来就高。另外,听得大家都在说,旅游餐馆的东西像狗屎一般,特难吃,远远不如家常菜有味道。如果有天你到普拉来玩,我建议你先交个本地朋友,厚着脸皮去他家蹭吃蹭喝。待会儿我把外婆家的地址发到网上。
▲泰安娜,同是天涯沦落人。
我们的聚会基本上都由泰安娜来调度,还有像到周边乡镇去玩什么的也由她来安排。她是搞历史的,自然对伊斯特拉半岛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由她安排最合适不过。就是她的英语不咋的,不过也要胜过我的克罗地亚语千百倍,因为我根本就不会。她说克罗地亚语的时候就由妮达翻译给我听,我发现她很幽默,这是在她和我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完全感受不到的。其实我也很幽默,只是由于语言的隔阂表现不出个性,真是郁闷。
我记得泰安娜跟妮达说过,她其实很想和我多交流,只是怕在我面前英语表现得太烂伤了自尊。真是一语中的,完全说出了我的感受,这18个月来我何尝不是这样,每次说西班牙语的时候都吞吞吐吐,欲说还休,显得很没自信。
▲“哔哔 哔哔哔 哔哔哔哔 哔哔 哔哔哔!”
蒂娜是泰安娜的侄女,别看才三岁,已经知道我既不会说也听不懂克罗地亚语了,所以她每次跟我聊天都是用哔哔哔的形式。可能在她看来英语听起来就是这个样子,至少我在说英语的时候就是这样。不过很快我就搞懂了她发明的这门新语言,比如上面那张照片中,她说的是:
▲“趁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我要把你掐死!”
我们现在在克罗地亚的普拉,看来一时半会走不了。不过没关系,我们身边的人都是热心肠,争着抢着照顾我和妮达,让我们倍感温暖,如沐春风,真的是感激涕零。我们在此跪谢各位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1#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27 09:25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悼念妈妈
不祥的电话铃声在午夜响起,连等到第二天早上的耐性也没有。仅仅在手术十天之后,妮达的妈妈就走了。她的身体太虚弱了,能量早已被病魔耗尽,没了恢复的可能。一家人顿时陷入悲痛之中。其实手术很成功,我们还计划着给她找个好点的康复中心,精心治疗一下,从没想过她会离开。
▲中间那个可爱的小美女就是妮达的妈妈米莉亚娜
过了很长时间我们才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开始清理妮达她妈妈住的房间。妮达的妈妈保存着好多老照片,妮达一边翻看,一边喃喃地讲述那些久远却又好像近在咫尺的往事。感谢这些故事,感谢这些照片,让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这位表面上很熟悉实际上有些陌生的另一个妈妈。
妮达的妈妈生于1949年的黑山共和国,黑山当时还是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她在黑山住了几年才搬到了伊斯特拉半岛。她的父亲是船上的轮机长,常年在世界各地奔波,和家人聚少离多,每年加起来也不过区区一个月。
▲这是在普拉拍摄的,妮达,她妈妈,还有她弟弟。
▲这是妮达她妈妈年轻的时候在妮达她外公工作的船上拍的照片
外婆对我们说,妮达的妈妈从小到大都很乖巧,是个文静的女孩,没事的时候总是拿本书埋头看。妮达连连点头称是,说她妈妈这些年来一直都这样,没什么变化。
▲妮达她妈妈的结婚照
▲妮达,她妈妈,还有她姐姐。
妮达曾给我讲过很多她小时候的趣事,我最喜欢的还是她在花园里玩的那一件。每次她在花园里玩饿了就冲着楼上喊:“妈妈,我饿了!”她妈妈就会把做好的三明治从窗户扔下来,这样她就可以不用回家继续玩了。这事儿我听过好多次,每次听完都会微微一笑。
▲妮达的妈妈和姐姐
▲妮达老家门前的花园
▲妮达过生日
有很多妮达和她姐姐小时候过生日时拍的照片,我看到每次的生日蛋糕完全一模一样,很奇怪。妮达解释说,她妈妈只会做这种巧克力蛋糕,我哑然失笑。我在翻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好像照片中过生日的是同一个人,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人却没怎么长,长生不老糕?
▲这是妮达的姐姐结婚时拍的照片。妮达的妈妈在世的时候爱把她们三娘母称为“三个火枪手”。
妮达的姐姐发现了一本她在普拉读小学时的纪念册,就是那种在重要时刻,让你的朋友或者家人在上面留言或者涂鸦作为纪念的小册子,类似于年鉴。她翻着翻着,翻到一页上有幅画,是她妈妈的临摹作品,她都已经忘记了。她递给我看,我觉得画得很好,虽说是件临摹作品,但也能看出她妈妈的艺术功底,难怪她现在也成了一名艺术家,身上带着她妈妈的优良基因哪。
▲妮达的妈妈在亲家那里为迪过生日。迪是妮达她姐姐的女儿。
▲搬到多伦多后,妮达几乎每年都要回普拉看她妈妈一次。
▲这张椅子妮达的妈妈最喜欢,常常坐在上面看书。
▲妮达的妈妈未能去多伦多参加我们的婚礼,我们特意来普拉重新举办了一次。
妮达的妈妈不会说英语,每次她打电话来多伦多找妮达的时候,我俩都说不了两句话。为了方便接她的电话,我只学了点简单的克罗地亚语,比如“你好”,“妮达不在家”。这两个月住在她家,发现书架上全是学英语的书,还有各种版本的词典,原来她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英语,只是希望能跟我多说上几句话。我鼻子一酸,几欲泪奔。
▲三代同堂
▲和女儿们共进午餐
▲永远不变的是那个曾经美丽的姑娘,还有她心爱的书。
这段时间,妮达和妮达的家人给我讲述了她妈妈许许多多过去的事情,也听到了许许多多妈妈带给他们的感动,无论大小,无论厚薄,都值得活着的人铭记一生。
妈妈,一路走好,我们爱您,念您,永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2#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29 08:53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普拉的生活
▲妮达她妈妈的葬礼
这两周一直都在忙着安排葬礼,寻找墓地。由于语言不通,我也帮不上什么忙,只好由妮达和她姐姐去忙活,我整天就和迪看看电影,玩玩游戏,显得无所事事。
▲我教迪弹吉他。但愿她今后能喜欢上吉他,免得白白耗费了我的心血。~( ̄▽ ̄~)(~ ̄▽ ̄)~
▲放露天电影
妮达经常跟我抱怨说,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从来没给她拍过照片,给姐姐倒是拍了不少。据她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她是妹妹,来迟了,父母亲有孩子的新鲜感早已不复存在。心魔,完全是心魔。
在收拾她妈妈的房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宝藏,一堆幻灯片,还有一台老得快要散架的投影仪。折腾半天才打开投影仪,一家人围着看了一晚上。全是妮达的照片!在妮达的孩童时代,好像她爸爸厌倦了制作影集,开始爱上了制作幻灯片。这一时期姐姐正好处于叛逆的青春期,不愿跟家人厮混,所以片中只有妮达一个人,要么徜徉于山水之间,要么和狗狗相依为命,要么在花园里独自玩耍,要么在海边孤零零地散步……
一夜之间,妮达对孩童时代的记忆就彻底改变了!
▲妮达重新找回了童年的记忆
▲倒霉的布里特
内拉在我们这里没呆多久就凭借它的可爱形象得到了新主人的欢心,每次我趴在电脑上写游记的时候,听不到它在厨房里轻快的脚步声还有点不习惯。
有天下午,妮达买东西回来,一进门就高呼:“吉恩,有客人来了!”一般情况下这是在提醒我赶紧把裤子穿上。等我忙天火地的遮住下半身,跑到厨房一看,进来的是一个毛茸茸的黑朋友。“我在码头发现它的,差点就被车撞了。我们把它留下吧?”我看了看狗脖子上的项圈,答道:“人家是有主的吧?”“我又没说不帮它找主人……”
我们在妮达经常逛的社交网站上发了帖子,很快就有许多人回复,说是在普拉各地都曾见到过它,就是没它主人的消息。我检查了一下它的项圈,没看到名字,就顺便给它取了一个,叫布里特。布里特没内拉聪明,而且还爱调皮捣蛋。老想跑到我们床上睡觉,记性也不好,牵它出去溜了一圈回来就不认识家门了,不使劲拽它还不进门,简直蠢到家了。
第二天它主人才打电话过来,问他的狗狗是否在我们家。听得出来,很焦急,也显得很无温顺,生怕得罪我们似的。妮达回话说:“想见它的话,半小时后公园面谈。”我猜妮达的言下之意应该是:“把钱带来,小额的,不要连号。你一个人来,否则别怪我撕票。”
下午,布里特的主人见到了两个狗贼,叫了一声“马克斯”,它就欢天喜地的跑过去了。原来人家马克斯在家很自由,每天早上主人放它出去满世界逛,到了晚上才回去。哪里想到被妮达给绑架了,害得它主人急得不行,在网上搜了一夜才找到我们的帖子。现在终于放心了。
另外,人家马克斯溜达回来不进我们家门并不是记性不好,人家就住在我们后面条街,人家只是想回去。
马克斯跑向它主人的时候妮达悄悄跟我说:“我觉得马克斯愿意和我们在一起,你看它走的时候有多么的舍不得。”我答:“你以为人家是受虐狂吖……”
▲伦戈马雷上的卵石滩
伦戈马雷是条沿海公路,风景优美,海风习习,深受普拉人的喜爱,路上骑车的,跑步的,走耍的,络绎不绝。在岩石嶙峋的海岸边,时不时的会出现一个布满鹅卵石的海滩,不仅吸引着本地人,连远方的游客都慕名而来。以前,每逢夏天,妮达也爱和小伙伴一起到这些海滩上来,躺在岩石上晒太阳,打发悠闲快乐的暑假时光。
▲同克罗地亚摩友欢聚一堂
妮达在一个克罗地亚的摩托车论坛注册了会员,她把我在博客上发表的游记搬到了上面。丹科和尼维斯听说我们在克罗地亚,非要骑车进城来看望我们。和他们相识受益匪浅,让我们对克罗地亚的骑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听得他们说过两周要去阿尔巴尼亚,搞得我们也心慌慌,可惜车车还在大西洋里漂泊,急也没用。
▲告别丹科和尼维斯
▲奥古斯都神庙前跳莎莎舞的舞者
▲3D投影
每年夏天,普拉旅游局都会在城里各处举办各种活动,其中有一项个人认为比较有意思。广场上有些古建筑,他们会利用3D投影技术在墙壁上放映动画,一般都比较简短,每个动画大概10到15分钟。
▲穿过黑黢黢的小巷,抄近道回家。
▲古城、海滩、余晖、吊车,宁静,祥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3#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8-12-31 05:04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美丽的伊斯特拉半岛
我们的摩托车在大西洋漂洋过海的时候,妮达一直都在高度关注。此刻已到汉堡了。听得货运代理说,再过一周就到萨格勒布了,到时候我们去那里取车。好开心!我们已经好长时间没骑两轮车了。好在我们住的是普拉市中心,要办点什么事情很方便,走路也没多远,不过要是有个交通工具当然就更好了。
在我们只能靠两条腿的这段时间,伊娃和泰安娜自告奋勇当起了我们的导游,开车带着我们在伊斯特拉半岛到处游玩,尽情向我们展示这个地区最美的一面。
▲莫托文
莫托文城堡是伊斯特拉半岛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位于半岛中心位置,建在一座山丘上,老远就能看见它,据说站在城墙上整个半岛便能尽收眼底。城堡始建于中世纪,随着朝代的更迭,各种建筑风格都有所展示,整个一活生生的建筑发展史。
▲山顶上空荡荡的城门,在我的想象中,中世纪的时候应该有扇沉重的吊门,这样才能把敌人挡在外面。
我们刚好赶上莫托文在举办电影节,欧洲各地的人都赶来参加。院子里扯着一张巨大的荧幕,人们三三两两,或聚在路边,或围着餐馆咖啡厅外面的桌子,热烈讨论,相互交流,好有学术氛围。
▲这是在城墙上拍的照片,里面没有伊娃,她是专职司机,得负责看车。嘻嘻嘻
站在城墙上,不仅下面的山谷一览无余,而且还能看见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红瓦房,一排排,一片片,非常漂亮。可惜那天天气不给力,阴沉沉,雨淅淅,没有拍到几张好照片,简直是暴殄天物。
▲圣斯蒂芬斯教堂
▲自从80年前在周边森林里发现松露以后,这种东西在当地就走红了,成了高档美食。据说要用一种专门训练的狗才能找到。
▲深夜,格罗日年的鹅卵石街道。
格罗日年位于莫托文西北几公里远的地方,也是一个有着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城市,不过如今让它闻名于世的已经不是这些古建筑了,而是因为成了艺术家的聚居地,每年夏天都会举办一次爵士音乐节。我们本来是想去看现场的,结果吃晚饭的时候大家聊啊聊,一直聊到深夜才想起看演出的事,匆匆赶过去只看到了最后一个节目——克罗地亚爵士三重奏,也就几分钟的时间。
▲隐隐约约听见古老的街道上飘荡着萨克斯的声音
▲这坨怪模怪样的东西实际上是条贵宾犬,也不知道它在这些石头上嗅来嗅去干什么。
▲无题
▲一座位于西海岸的旅游城市菲尔萨尔
和我们一样,伊娃也是一个狂热的旅行爱好者,她和伊斯特拉半岛上的同道中人都有联系。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聚一聚,或分享路上的见闻,或聊聊旅行的感受。今晚他们将在旅游城市菲尔萨尔郊外一个马场再次聚会,很幸运,我们也受到了邀请。我们特地提前赶到,想先在城里转转。
▲街道狭窄,只能跟着这位大哥后面亦步亦趋。
我翻看了一下在伊斯特拉半岛拍的照片,发现一个问题,基本上都是竖着拍的。其实我也在有意识地横着拍,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更适合在电脑屏幕上看,只是这些城市的街道都非常狭窄,要想把戴着红帽子的屋顶和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一古脑儿地展现出来,还非得竖着拍不可,那些横着拍的照片除了光秃秃的墙壁啥也没有,根本就不能把人家与众不同之处给展示出来,那不白瞎了吗。
▲岸边不远有18个荒无人烟的小岛
▲再来一张竖着拍的照片,经典不?
▲专宰游客的地方,在菲尔萨尔拍摄的。
▲和克罗地亚爱好旅行的人一起交流
参加聚会的人大部分多多少少都会点英语,对我来说简直是种幸运,我不再是个聋子哑巴了。我们兴致勃勃给他们讲述那些我们到过的、住过的地方,他们细无巨细地给我们介绍欧洲大陆上我们还不曾去过的地方,听着都来劲,搞得我们心痒难耐。
农场主是伊娃的一个朋友,叫加斯帕。一开始我俩用英语聊,聊了半天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后来该用西班牙语才好些。谁会想到,我在中美洲学的那点西班牙语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嘿嘿嘿。 加斯帕爱马爱得死去活来,这些年来骑着他的爱驹走遍了天涯海角。他听完我们从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旅程之后激动万分,立志要循着同样的路线骑着马走一遍。一马力走遍美洲,耶!
那天晚上伊娃跟大家说了,我们准备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大家介绍我们的旅行,地点就定在伊娃家。这已经是我们第二次发表旅行演说了。
▲这是在伊娃她外婆家
这两个月,伊娃和泰安娜一直都在忙着安排各种游山玩水之事,其中一件就是想带我们去徒步一次。由于妮达的妈妈不幸去世,此事只好暂且搁置。葬礼结束之后,徒步的事又提上了议事日程。一切安排妥当,结果等来的不是东风,而是一场大火,把越野车和装备烧得干干净净。她俩还不死心,又做了第三次努力。这一次,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刀山火海都阻挡不了我们要徒步的雄心壮志!
我们去了一趟妮达的外婆家,为徒步做最后的准备。我很喜欢外婆家的装修,极具现代感的古代欧洲风格。我这样表述不知道您能不能理解得到。
▲香蜂草是伊斯特拉半岛的特产,可以用来预防蚊虫叮咬。妮达弄了很多,以备周末徒步之用。
我们本来打算从古罗马村落拉宾出发,爬到顺着东南沿海走向的山脊上,最后抵达南端主峰顶上的一个小镇斯基塔亚,全程大概13公里。由于下雨,登山困难,我们决定把车开到斯基塔亚,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往拉宾方向走。
▲在为登山者准备的小屋里,我们就着这堆火做了一顿晚餐。
▲要是他们请我做婚礼摄影师就好了,今晚的开销就有望了。
小屋旁边有个教堂,我们到的当天正好有人在举办婚礼。婚礼结束之后,负责宴席的人把剩下的蛋糕和点心全都留给了我们,晚上我们敞开肚皮美美地吃了一顿。非常感谢新娘新郎,祝你们白头到老早生贵子万寿无疆!
▲出发地——位于斯基塔亚的山顶。浮云遮住了地平线,海天相接,浑然一片。
▲在徒步快结束之际拉巴茨映入了眼帘
▲拉宾
▲拉宾的鹅卵石小巷
▲伊娃朋友家的葡萄园,离莫托文不远。
意大利的葡萄酒尽人皆知,其实伊斯特拉半岛的葡萄酒也毫不逊色,因为这个地方的气候和土壤与意大利北部没什么区别,生产的葡萄一样的优质。而且曾归意大利统治,酿酒技术也一脉相承。伊娃又为我们安排了一次郊游,去她朋友伊内斯家的葡萄园游玩,顺便品尝品尝这一地区的佳酿。
▲参观完葡萄园,再接着了解葡萄酒的酿造过程。
这是在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的土地上,我就以为会看到一个大木桶,里面装满了葡萄,一群光着脚的农民站在里头猛踩。桶下面有个小龙头,人们拿着杯子在那里接鲜榨葡萄酒。事实证明,本人对葡萄酒文化的了解相当不够……
由于伊斯特拉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这里的玛尔维萨白葡萄酒闻名于世。我不大喜欢喝白葡萄酒,不过“玛尔维萨”这个词语倒是甚合我意,念得滚瓜烂熟,可惜平常鲜有用到,实在是遗憾之至。嘿嘿嘿
▲好客的伊内斯又给我倒了一杯白葡萄酒
▲这就是著名的“玛尔维萨”
非常非常感谢伊娃和泰安娜,感谢她们不辞辛劳带着我们游遍伊斯特拉半岛,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这个世界角落最美的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4#
 楼主| 发表于 江西省 2019-1-2 05:19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摩托车终于到手了
摩托车到萨格勒布了!只比我们预计的时间晚了一个月而已……
听说从秘鲁出关的时候就相当惊险,我们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现在终于到了克罗地亚,头痛的事情又来了,该怎样说服海关的大人们放过我们的摩托车呢?海关和本地货运代理之间只会打太极,掉链子,摩托车到仓库都已经三个周了,根本没人理会。幸亏我们上面有人。妮达的表姐在保险公司上班,我们托她打了好几个电话才把摩托车从官僚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万能的表姐,耶!!!
我们登门拜谢的时候听得表姐说,最近克罗地亚各个政府部门都在忙着加入欧盟的事情,不管是办理保险,还是办理进口许可证,和原来的程序都不一样了,需要按照欧盟的标准制定,他们都被累瘫了,不过和上次改用欧元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刚过里耶卡,又下雨,无语问苍天……没错,现在才五点半,不过我们已经上路将近一个小时了。
在这篇游记中,除了要吐槽货运方和海关之外,我自己也需要好好反省反省。在秘鲁,摩托车装箱之后妮达问我有没有把电瓶断开,我惊叫一声“哎呀”……妮达“切”了一声,又送了我一个大白眼。这么长时间过去了,电瓶肯定早就死翘翘了,我们只好买了一个轻巧的锂电瓶带上,免得到时候抓瞎。
在烟雨朦胧中走了三个半小时,一大早就抵达了货运仓库。我们睡眼惺忪地站在那里,等待隆重的拆包仪式。
▲我们敛声屏气地打开包装箱一看,还不错,暂时还没见丢什么东西。
摩托车周围站了一大群仓库的伙计,在他们热情而好奇的目光中,我拧了一下摩托车上的钥匙……没动静。仪表盘上的灯不亮,启动马达的电磁开关也不响。果然不出所料,电瓶完全没电了。观众们摇着头,像刚刚开刀开死一个病人的外科医生似的,一脸遗憾的表情。
我掏出新买的锂电瓶,把夹子连接到座位下的车载电瓶上。观众们开始兴奋起来,满怀期待。我一拧钥匙,发动机欢快地咆哮着,突突突,悠扬悦耳。观众们纷纷点头,看起来相当满意,想必我这个神奇的盒子会让他们永生难忘。好景不长,我刚一加油发动机居然熄火了。哦豁。我又启动了一次,这一次也没能坚持多久就完蛋了。人群中又传来一阵窃窃私语声……
我开始对围观群众有点恼火了,难道他们没事可干吗?妮达说,克罗地亚就是这个样子,一个人干事,五个人围观,习惯就好。其实我也不是真的在生他们的气,主要是白买了个新电瓶,没起作用,心里窝火,说实话,仓库这些伙计们挺好的。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路上走了这么长时间,电瓶干掉了,充不上电。解决的办法有两个,要么加电瓶水,要么换个新电瓶。去年回厄瓜多尔的时候也出个这样的问题,我这个不长记性的白痴,又给自己刨了一个坑。还活着干什么,死了算球。
▲这个人在给我们的新电瓶加电瓶水。不知道新电瓶又能坚持多长时间。
我们出去到处打听,想找个我们摩托车可以用的胶体电瓶。运气不错,刚出仓库不远就找到了,可惜只剩一个汤浅电瓶,也就是我们摩托车上配置的那种。他们也有个意大利品牌的,和我们摩托车上的型号也配,只是听说质量不咋地,管不了多长时间。我们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只买一个,先装在妮达的摩托车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安装新电瓶的时候又引来一批围观群众
我把该连接的都连接好之后,两辆摩托车同时成功启动了,围观群众一阵山呼海啸。尽管天上下着滂沱大雨,我们依然像打了大胜仗的英雄一般撤出了停车场。两个半月没摸到摩托车了,现在终于找回旧梦,况且还是在欧洲,这可是我们这趟摩旅经过的第三个洲,现在而今眼目下,别说是下雨,就是下刀也挡不住我们要策马扬鞭的冲动。
至于这雨嘛,习惯就好。从2013年9月在危地马拉开始就一直跟着我们,跟到了克罗地亚还不死心,就像一个混进你朋友圈的恶心男,想甩又甩不掉,怎么办呢?只能习惯咯。
▲这噼里啪啦的雨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好伙伴
我们在萨格勒布没多耽搁,因为妮达的姐姐一家这个周过了就要回意大利,她想多陪陪他们。我们下午就冲上一条收费公路,一溜烟往普拉赶。走过最后一个收费站,我瞥了一眼路上积攒起来的一摞收费单,好多钱啊,简直堪比墨西哥的收费公路。好在这次来欧洲摩旅我们也不打算走高速公路啥的,上回来的时候全程高速,我们想改变一下节奏,争取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体验。
▲回到我们的老窝
快到普拉的时候在对讲机里听见妮达在叫唤,说是在自己家乡骑摩托车的感觉好奇怪。能不奇怪吗,想当年她去国离乡的时候连驾照都没有。
▲迪一上摩托车就兴奋不已,看来我们已经造就了一个未来的骑士。
一天我们去看望戈加一家人。征得迪的父母同意之后,我带着她绕着小区骑了一圈。刚开始的时候迪还有些害怕,像只八脚章鱼似的紧紧抓着我;等回程的时候就彻底放开了,举着两只臂膀像自由飞翔的雄鹰。我又回味起自己第一次骑摩托的时候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永生难忘,这也是我们爱上摩旅的最大原因。
▲“求您了,妈妈,就让我再骑一次吧,求求您了……”
车到手了,该骑着马儿纵横欧洲大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5#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9-1-4 09:00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重新上路
下雨了,正是骑车的好时光!
我们即将离开克罗地亚,去亚得里亚海对面探索那只巨大的靴子。这只大靴子里不仅诞生过披萨、法拉利,还是疯狂司机的摇篮。
▲再见,竞技场;再见,普拉。
▲这样究竟算不算摩旅呢
知道为啥在游记中没有我骑车的照片么?好吧,我承认,我是整天躺在后勤车里。那里可舒服着呢,晒不着太阳淋不着雨,还有坚硬的铁壳壳保护着我的肉身。偶尔闲了给妮达拍拍照片,写写游记,跟人家大吹特吹摩旅的酸甜苦辣、惊心动魄、自由飞翔,还有贴地飞行几万里寻找心灵的故乡啥的……
▲先穿过斯洛文尼亚才能钻进靴子里
当初我们是持加拿大护照进入欧洲的,加拿大护照只能在欧元区,或者说叫申根区停留六个月。还好,我出生在英国,克罗地亚也刚刚加入欧盟,这样一来我和妮达都能获得欧盟护照。有了欧盟护照我们就能在欧洲慢慢摇了,耶!
▲看看人家斯洛文尼亚的路,景色宜人也难以形容。
▲浩浩荡荡的车队,几乎全是度完暑假返家的德国人。
我们穿过意大利顶部,绕过威尼斯,直插博洛尼亚,全程高速。没办法,周末有个约,时间紧迫。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边境上有个加油站,我们在那里加油的时候发现好多车,排了长长一溜。好在我们把油箱灌满了,后来在意大利加油的时候才发现,好鸡蛋贵哦,差不多贵1.5倍。我告诉你,在意大利就没有便宜货,什么东西都贵得离谱。
▲到了博洛尼亚之后妮达做的晚餐,猜猜是什么?——意大利炸酱面
借助爱彼迎,我们在博洛尼亚北部找到了一个很普通的房间。即便是这样的普通房我们还是有点承受不起。安顿好之后出去找买菜的地儿,路上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我看妮达在问他们的时候那些人都一脸懵逼,好像没听懂。我就问妮达是不是不会说意大利语。妮达说她以前经常说,自从学会了西班牙语之后就不会说了。哦,原来是内存不足。
我明白了,刚踏入拉丁美洲那会儿,妮达根本不会说西班牙语,她是在用意大利语蒙人;现在到了意大利,她又用西班牙语糊弄事儿,可真行。其实这两种语言很接近,仔细听还是能听明白的,意大利人蒙圈了可能是因为妮达没动手。意大利人说话的时候都是手舞足蹈的,双手插在兜里的那是哑巴。
意大利还是有便宜货——葡萄酒,特别是产自托斯卡纳的红酒更是连可口可乐都不如。可能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葡萄酒从来就不是个高档玩意儿,我们可安逸惨了,坐在二楼房间的微型阳台上,一边眺望着街景,一边扑哧扑哧地吸着意大利面条,大口大口灌着红酒,心里乐开了花儿。
▲这次终于开门了
上次来意大利刚好遇到八月节,没能进到杜卡迪工厂内参观,只能趴在栅栏外看了一眼,这次一定要看个明白。八月节是一个长达一个月的节日,全国人都不上班,到处关门闭户,奇葩得很。
▲杜卡迪博物馆中间有个巨大的头盔
车间不让拍照,本人最感兴趣的赛车部也大门紧闭,弄得你心痒痒,真是倒霉透顶。幸亏赛车部外面有个小窗户,我还可以趴在那里意淫——里面一群工程师肯定在密谋用什么招式才能打败那些强大的对手。
导游不断地考我们有关杜卡迪的知识,害怕我们到处瞎逛,没有集中注意力听他嘚啵。读书的时候我就最烦那种百事通,老师一提问马上举手,显屁股白。我也不想做这样的人,可是没有办法,人家导游问了半天没人回答……“我知道,杜卡迪采用的是强升配气机构!”本人杜卡迪迷弟,就这么有学问。
▲这是大部分杜卡迪迷的最爱
▲这才是我的梦中情人
搞扯的是罗西驾驶过的46号战骑居然不在MotoGP的收藏行列中,杜卡迪为了筹集研发经费竟然高价把它卖掉了,可见这个公司实在是有点孱弱,舍得把自己一段辉煌历史换成花花绿绿的钞票,我敢肯定,本田绝不会把同样是罗西征战过MotoGP的RC211V卖掉。
反正闲得无聊,我就再说一件杜卡迪的逸闻趣事。以前参加MotoGP大赛的杜卡迪赛车都是大红色的,由于现在用的新式高清摄像机会把大红拍成粉红,所以把赛车全都改成了橘黄色,这样在电视上看起来就还是原来的大红色。不知道他们怎么老跟颜色较劲,颜色对于赢得比赛就那么重要么?搞不懂。
▲圣卢卡拱廊
所谓拱廊实际上就是有屋顶的人行道,这种东西在圣卢卡特别多,全城的拱廊加起来有40公里长,当初修来主要是为了给逛街的人遮太阳挡雨雪的。其中有一段称为圣卢卡拱廊,长达3.8公里,共有666道拱门装饰,沿着一座草木葱笼的小山盘旋而上,一直到山顶著名的圣卢卡圣母教堂。听说此拱廊号称世界第一长,昨天在摩托车上蹲了一整天,憋屈坏了,我们打算去伸伸腿儿,顺便领略一下这世界第一的风采。
▲别人来这里都是一身运动装备,我们却穿着一身摩托装备。
▲我这个圣卢卡圣母教堂全景拍得咋样
▲爬完山自然应该休息一下,没毛病。
▲太阳非要等到我们下山的时候才出来,有毛病。
▲下山后闲得慌,骑车去了趟市中心。
圣卢卡市中心有各种各样的中世纪建筑,很漂亮,只是曾经鲜艳的红色如今也变成黯淡无光,穿行其间仿佛走过了一段历史长河,恍惚能看见四面楚歌的城堡,摇摇欲坠的吊桥,隐约能听见将军们刺破长空的如雷战鼓,骑士们奋力拼杀的铿锵之声。
▲意大利是个踏板车的王国,而且摩托车不仅可以免费停,
而且还可以随便停,不用担心警察开罚单。点赞!
▲比萨斜塔无人不知,但你可知道圣卢卡也有斜塔吗?而且有两座,就在市中心。
在12世纪的时候,圣卢卡到处都是这种塔,据估算大概有180座之多,如今仅在市中心还有20来座。
据说这些塔就像碉堡一样,是种防御工事。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要修成斜的呢?难道等敌人经过的时候倒下来砸死他们吗?像上图中那两座全是斜的。前面座倾斜了三四米,悬吊吊的横在路人头上,危险得很。后面高的那座倾斜得少一些,大概1米左右。你看到了,他们嫌它倾角不够,正在施工,想把它弄得再斜一点,好把入侵的游客砸个稀巴烂。
▲准备上路。猜猜我们要去哪儿呢?友情提示:下一个要去的地方就藏在上面那些照片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6#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9-1-6 13:56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9月14日 星期天 圣马力诺看MotoGP
警告:这篇游记里有MotoGP2014赛季米萨诺赛道的最新消息,想留有悬念的别怪我没事先提醒你!
终于要看到现场版的MotoGP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里乔内是个海滨城市,米萨诺赛道就位于此。离赛道大约五公里的地方有两个房车营地,我们选了其中一个作为大本营,晚上在帐篷里过夜,白天骑车去看比赛,看完比赛再四处溜达。不到两公里远的地方就是卡托利卡,魂断马来西亚雪邦赛道的西蒙切利就是在这里成长为一代车神的。这里出过很多赛车手,好像他们吃的意大利面蕴含着丰富的速度与激情似的。
▲各路车神遇到我们两个雨神实在是很不幸
星期五是自由练习赛,早上都快八九点了才着急忙慌地冒着细雨赶去赛场。我们也想早点去,把所有级别的赛事全看完,问题是自从一年前离开北美洲之后就再也没有搭过帐篷,露营技艺生疏了不少,早上起来手忙脚乱,耽搁了好多时间,等我们赶到赛场在外面心急火燎地寻找停车位的时候,突然听见里面Moto3赛车发出了低沉的轰鸣声。真是气死我了,这么贵的门票只能看半场。
好容易停好车,拿着门票去了好几个门都不让进,又折腾了半天才找到正确的入口。我们买的是那种在星期五这天可以到大看台上看比赛的普通门票,有专门的入口。大看台离赛道很近,位置也会很霸道,刚好在卡罗发卡弯后面。当然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上面有屋顶可以挡雨。等我们找好位置坐下来时第一场练习赛都已经过半了。
友情提示:MotoGP的赛车排量分三个级别,分组比赛:Moto3=250cc,Moto2=600cc,Moto1=MotoGP=1000cc。排量每年可能有变化。
▲VR46的产品卖得好好哦,车迷们手里撰着钞票排起了长队。
MM93就显得门前冷落车马稀了,JL99 就更惨,帐篷里都快成蛐蛐之家了。
我们的位置真的非常棒,车手们过发夹弯时你争我夺的激烈场景看得一清二楚,可惜该死的大雨把这么好的位置给糟蹋了,搞得我没拍到几张好照片。更可惜的是没看到第一场练习赛发车的时候,听说车手们摔得四仰八叉,这么精彩的镜头我们竟生生错过了。
▲本土英雄在过发卡弯的时候被挤出去了
据气象台预报,明天的排位赛和后天的正式比赛都是好天气,今天各个车队在雨中采集的数据、调教的车辆看来没什么鸟用,两场练习赛更像是粉丝见面会。不过我注意到,其他车手都是在跑最后一圈的时候热情洋溢地跟观众们挥手致意,唯有罗西不同,每跑一圈看台上的粉丝们都会挥舞着手欢声雷动。我不是罗西的铁粉,不过身处这样的场景中很难不被感染,即使阴雨绵绵也搞得你像发高烧一样热得要燃起来。
▲卡尔小心翼翼穿过水坑
▲这位骑着杜卡迪的意大利车手多维本来应该是众人的宠儿,很不幸,在罗西的光环下显得黯然失色。
▲喂!这里不许停车!
▲洛伦佐的车技本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便下雨也表现稳定,就是
他的人品不咋的,练习赛完了之后跟观众招呼都不打一个就直接走人。
▲罗西就不一样了,每场都会慢下来跟观众挥手致意,深得人心。我虽然以前没在现场
看过他比赛,不过我敢肯定,他不仅在米萨诺赛道这样做,在其它赛道想必也会如此。
第二天排位赛的时候我们被撵回到和票价相符的座位。那里实在是太高了,离赛道好远好远,即便用长焦镜头有时候也分辨不清从面前过去的车手是谁,比如马奎兹和佩德罗萨除了头盔颜色稍有差别之外,其它几乎一模一样。后来我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拍摄用的直升飞机从我们头顶上飞过,随之而来的就肯定是马奎兹。佩德罗萨太惨了,只能当伴娘。
还好本人是个聪明人,在博洛尼亚的时候办了一张意大利的手机卡,可以在手机上及时查看排位赛每圈的成绩。可惜和我一样聪明的人特别多,赛场旁边的基站吃不消,卡得要命,像意大利人那样拖拖拉拉,根本及时不起来。手机信号弱没关系,咱们居高临下全场都看得到,谁快谁慢一目了然。整个排位赛我一直都在跟妮达说,罗西跑得好快噢,肯定排前面。果不其然,等手机不卡了一查,明天,也就是星期天正式比赛罗西排在第三位。
我也拍了几张照片,由于长焦功夫不到家,就不准备拿出来展示了,我也是个要脸的人。你们可能要说,你这么笨啊,不会走近点拍吗?我告诉你们,这个赛道不像印第安纳波利斯那样不分区,各个区域之间没有隔离带,可以自由走动。在这里顺便提醒一下那些预算紧张又喜欢拍片的人,大看台星期五会对穷光蛋开放,把你想拍的照片在那天全拍完,免得后悔。当然了,如果你有那种500毫米的大炮就不用了,就算把你安排到喜马拉雅之巅也能拍出亮丽的照片来。我身边就有几个手握大炮的人,羡慕死我了。
▲看完排位赛我们要去哪儿呢?猜猜
我们打算去罗西的老家塔武利亚,庆祝他排位赛获得靠前的位置。从谷歌地图上看,此去有12.8公里。赛场外边停的车非常多,一排排的,密密麻麻,不过对摩托车来说都不是事儿,咱们灵活,在车丛中可以自由穿梭,视它们为无物。出城之后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进发,两边茂密的树林苍翠欲滴,骑行其间真是神清气爽,快乐无限。抵达塔武利亚时看到一块标志牌,限速为46公里,感觉甚为奇葩。进城之后满大街都是黄色的旗帜,写着46号的黄牌,到处是摩托,到处是粉丝,人山人海,关键是还有大量人在不断涌入。罗西粉丝会所前那块小空地早已被各种跑车、旅行车给塞满了,连边边角角都不留。我们猜得不错,肯定大家都会来庆祝一番的。
▲罗西粉丝会所就是他开的披萨店,来的人太多,我们好容易才搞到停车位。
▲统一着装的民兵到处巡逻,一旦发现洛伦佐的粉丝立即处死。
▲破坏了不下馆子的规定,希望仅此一次。
在意大利的餐馆吃饭,要是你坐下来吃就会有项奇怪的收费,叫coperta,也就是你坐了他家的椅子,用了他家的餐具需要额外拿钱,他们叫作小费,而且每家餐馆可能不一样,最好先问清楚。刚来意大利的时候,我们在营地对面一家餐馆坐着吃过一顿,结账时才发现多出了30%的费用,太惊人了,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当即决定再也不下馆子了。
这次来罗西开的披萨店,我们决定为他破例一次,好好享受一顿披萨晚宴。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来的人太多了,屋里根本装不下,做披萨也忙不过来,只好关了厨房,让大家都到外面烧烤棚里用餐,而且只供应汉堡和薯条,价钱还异于常人。虽然很失望,为了支持这位很不容易的运动员,我们还是含着眼泪吃了下去。
▲从罗西家的烧烤棚望出去一派田园风光
▲你肯定不知道,塔武利亚也有一条阿比大街,不知道披头士来没来过?
▲罗西的46号是从何而来的?想知道吗?继续看。
离披萨店不远有个展馆,里面有三台很特殊的摩托车,那是罗西的父亲当年参加MotoGP的坐骑。罗西的父亲第一次获得冠军是在前南斯拉夫,当时的号码正是46,如今罗西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将这个号码发扬光大。
▲粉丝们在罗西的家乡到处闲逛,想要感受一下这里的气氛。
正式比赛这天我们起得特别早,我实在是不希望再错过任何精彩之处了。我们这种便宜票在D区,外面有个专门停摩托车的草坪,凡是在这个区且有座位的人都可以免费停车。停好车后我们四处转了转,发现全是欧洲车牌,我们是唯一来自其他大洲的人。
▲骑摩托车来的人非常多。那个大胡子有点像一个卡通人物,好像是丁丁历险记里面的,记不清楚了。
▲这就是穷人的座位,在第13号弯道,过了就是卡罗发卡弯。
幸好在秘鲁买的预防高原反应的药还没开过封。
▲快到下午两点了,人们开始兴奋起来。
我原以为主办方会把那些穿着黄T恤、戴着黄帽子的罗西粉丝都集中起来坐到一块儿,这样在拍摄全景的时候就会很有气势了。结果发现主办方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因为罗西粉丝中有相当一部分穿的是黑T恤,也有些穿的是白T恤。我估算了一下,赛场里穿着印有VR46的T恤,或者戴着印有VR46帽子的罗西粉丝至少有四分之一。
▲看电视直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谁放的黄色烟雾弹?就是罗粉干的。
看到拍摄用的直升机飞过来就知道车手们要冲过来了。
Moto3和Moto2这两个级别的比赛我们觉得很刺激,观众们却很安静,置若罔闻,直到MotoGP车手开始入场才突然骚动起来,音量呈指数往上飙升,给你的感觉好像两点钟以前他们都睡着了。尤其当罗西出场的时候更是达到了高潮,人们纷纷起立,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你会误以为全场54543个观众都是他的兄弟姊妹、三姑六婆。人们高举着手臂,挥舞着拳头,像茂密的森林一般,把你的视线挡得死死的,只能看见罗西那标志性的黄色赛车服从树缝间一闪而过。
坐下来,你们这群黄色的蠢货,老子要看比赛!!!
▲46号——意大利车手罗西,93号——西班牙车手马奎斯。
在意大利的地盘上,罗西的粉丝在气势上占了绝对优势。
灯一灭,马奎斯抢先冲了出去,罗西紧随其后。罗粉们毫不慌张,昨天的排位赛不是靠侥幸,靠的是实力,他们相信英雄般的罗西一定会笑到最后。我们前面有块大屏幕,真正的现场直播。刚开始几圈罗西和马奎斯交替领先,整个赛场简直要烧起来了,在罗粉们狂热的尖叫声中,我们感觉血脉喷张,心跳加速,差点死在看台上。
▲绕场一周,庆祝胜利,这是最甜蜜的享受。
▲左为直播中的罗英雄,右为现场的罗英雄。
▲有几个赛道在比赛完了之后允许观众到赛道上,米萨诺赛道就是其中之一。
比赛结束后,粉丝们涌向赛道,冲到颁奖台和获胜者一起庆祝,这是米萨诺赛道由来已久的传统。罗西曾连续几年夺得过MotoGP冠军,不过已经很久没站上颁奖台了,这次终于在家乡父老面前再次夺冠,对于他家乡的粉丝来说更是弥足珍贵,岂能放过亲自向他们崇拜的英雄致敬的机会。
▲“快点快点!我听见在放意大利国歌了!”
我们拼命地跑,想离颁奖台近点, 可惜坐的位置太远了,跑不过人家,况且有些热情似火的粉丝在最后一圈的时候就开始夺门而出,百米冲刺了。没办法,只能远远地站在刺眼的阳光下眯着眼看着我们的冠军向支持他的人挥手致意。此时此刻我对长焦镜头的渴望之心也到了难以抑制的程度。
▲我们到的时候正看见他们打开香槟朝围观群众扫射
▲台上没有马奎斯,三位分别是罗西、洛伦佐和佩德罗萨,和2009差不多一个样。
▲在父老乡亲面前夺冠是最甜蜜的事情,向车神罗西致敬。
▲粉丝们带这种黄色假发是因为当年初出茅庐的罗西为了显摆自己特意留了一头凌乱的金毛
▲为什么人人都在拍照留念,不仅仅是因为罗西战胜了
不可阻挡的马奎斯,更重要的是允许上赛道的机会实属难得。
▲跪拜米萨诺赛道
这是从未有过的、非常以及极其棒棒哒的一次经历!真没想到我们的罗西会在他的主场战胜像马奎斯这种如日中天的强劲对手,一个美丽的意大利童话终成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7#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9-1-8 13:32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圣马力诺和乌尔比诺
亚平宁山脉贯穿意大利中部,是意大利半岛的主干山脉。我们打算在位于里乔内的露营地里再住一天,骑车去山里转转。
▲还住一天啊,那咱们就再来瓶意大利红酒吧,这么便宜,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
▲远处高高耸立着的叫蒂塔诺山,山顶上就是圣马力诺。三座塔楼清晰可见。
今天第一站是圣马力诺,一个城邦之国,被意大利紧紧围在中间,不过还是承认它为一个独立国家。首都圣马力诺市位于蒂塔诺山顶,要想上去得转过千百个回头弯。
▲城门上头是这个国家的国徽,图案为三个冒着浓烟的塔楼。
圣马力诺一直都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两次世界大战都没参战,保持中立;19世纪的时候还曾为意大利统一斗士们提供过政治避难。这个国家的国徽上就写着“自由”,自由是他们的信仰,深入骨髓,绝不受任何政治的干扰。知道吗?林肯也是圣马力诺公民,是为了表彰他终结奴隶制的功绩特意授予他的荣誉称号。
▲蒂塔诺山有三个山峰,每个山峰上都建有一座塔楼。这是我们在第一座塔楼 瓜伊塔 上眺望第二座塔楼。
▲从高处往下看我的脚就会发麻。这事儿好像以前说过了。
▲圣马力诺只有60平方公里。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好一派田园风光。
▲即便如此有品位的地方也有这种下三滥的玩意儿。要8欧元才能进去一观,好吓人的价格。
▲是个吃午饭的好地方,就是太贵。
▲这种名叫能多益的果酱产自意大利,你可能还不知道吧?工厂离米兰不远。
▲圣马力诺大教堂
▲一群开着奥迪车,穿着昂贵西服,夹着公文包的人都处乱窜,这里被奥迪霸占了?
听说这里每隔半个小时就有个换岗仪式,我们想看看稀奇,结果白白等了一个多小时,人家就是不出来。难道这里还在过八月节不成?
▲逛了老半天了,歇会儿。
我们在城墙上吃了顿野餐后就重新骑上摩托,去田野间转转。这趟欧洲之行我们尽量不走高速路,多去农村跑跑,也可以节约点钱。
▲我们发现了一条乡村小道,顺着山脊蜿蜒而去。路两边风光无限。
▲散落在田野间的小别墅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无题
我们转了一大圈,四五点了才到达乌尔比诺。我们此行就是来享受乌尔巴尼亚和乌尔比诺这一地区弯弯绕绕的路的,无所谓时间的长短,也无所谓路途的远近。我们已经好久没有像这样只享受过程,无所谓终点。
▲骑车经过乌尔比诺教堂,横穿利纳斯切门托广场。
漫步在乌尔比诺狭窄的鹅卵石街道上,置身于如画的风景中,一股文艺复兴的潮流自然而然地就会涌上心头,你会误以为每扇门后面都坐着一个达芬奇,正在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心中天马行空的创意。我们玩得很尽兴。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允不允许在广场上骑摩托
▲共和广场
▲这位健步如飞的老人在提醒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别总呆在坐垫上。
▲走廊顶让人大为赞叹
▲乌尔比诺刚刚举办过风筝节,每条街道上都有这种装饰品。
▲就一个字——美!
▲公爵府前一个专心致志画素描的美女
▲到处是风筝,到处是宫殿。
▲妮达在乌尔比诺狭窄的街道上飞驰
还是骑在两个轮子上到处溜达舒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8#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9-1-10 09:19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佩鲁贾露营

几年前我父母来过佩鲁贾,他们非常喜欢这里,所以我们才决定花两天时间去看看。不走高速路的方针政策我们一直都执行得不错,不过个人认为,要想在下一个八月节来临之前把意大利转完可能需要违反一两次既定方针才行,嘿嘿。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风景更优美
▲路过乌尔巴利亚的时候,我们在空无一人的街上到处转悠,找冰淇淋。
意大利人在工作的时候很守时,或者应该这样说才对——意大利人在不工作的时候很守时。中午饭一过便睡午觉,雷打不动,一直要睡到傍晚时分放才起床。这期间连商店、加油站都不开门,简直到了万径人踪灭的程度。我俩突然觉得好孤单,一定要抓紧时间造人,要不然人类就灭种了。
▲从佩鲁贾一农家院里看到的清晨景色
我们在佩鲁贾郊外一个农家院里搭起了帐篷,打算住上两晚。这可是个好地方,可以看到远处上山的日出。为了拍点照片,我一反常态,天没亮就起床了。
▲比妮达起得还早的时候不多
▲标准的意大利农家小院,恍惚间感觉自己像是在电影场景中。
▲妮达,这个东西放后座上太大了吧?
▲还有摩托车专用停车位,我喜欢意大利。
在许多国家,摩托车的待遇都是最低的,仅次于自行车;意大利则完全不同,摩托车广受尊重,尤其是踏板车。在意大利骑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没人阻止你,更没人开罚单。拥堵的时候路上的汽车也会主动在中线上让出一条康庄大道,让摩托车先过去,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感觉自己是个王。最为重要的是,摩托车有自己的专用停车位,而且无需缴纳停车费。加上这个国家的汽油非常非常的昂贵,来这里自驾游骑两轮是最佳选择,这次没有之一。
▲佩鲁贾还有些伊特鲁里亚时代的城墙依然屹立不倒
这些城墙都是罗马帝国之前的历史遗产。罗马人把曾经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叫作Tusci,或者叫作Etrusci,这也是这个地区叫作托斯卡纳的由来。
▲佩鲁贾市政府大楼,一栋非常漂亮的中世纪建筑。
佩鲁贾街上的年轻人非常多,上面那栋大楼前的台阶上就有一群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写生。后来我们才了解到,这个城市里有两三个重点大学,还有几个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
▲意大利真是无处不时尚,从警察身上背的公文包就可以看得出来。
▲可惜意大利人造房子没有造包包那么厉害,你看看
这些墙,全是歪的。要是再来根斜塔这张照片就完满了。
▲到处都有艺术家在写生
▲这么漂亮的地方不溜达溜达太可惜了
▲溜达之前先把便利店抢了再说
▲离开旅游区,钻进小巷,意外发现许多极具个人风格的房子,精彩绝伦。
▲花菜耳,不知道是哪次街头斗殴中留下来的。
▲医院外等待就医的人
▲佩鲁贾位于一座山顶上,下面是台伯河谷平原。
▲城墙顶上游走
▲无题
▲《玫瑰的名字》我看了三遍还是没看懂修士和修女的关系,这次终于有机会问一问了。
▲说起这个东西……
▲“妮达,你觉得佩鲁贾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59#
 楼主| 发表于 重庆市 2019-1-16 11:39 | 只看该作者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罗马之行
我们要去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中心,特意规划了一条乡村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混合线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想怎么走就这么走。
我不得不点赞意大利高速路上交通秩序之井然。诚然,有部分驾驶员图省事,在超我们的时候没有完全进入超车道,几乎擦着我的边箱而去,但是,只在左边超车的纪律还是很严明的,没人乱来,这也是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点。要是北美人也能有这样的素质就好了!
▲骑着摩托车在罗马穿行
我们在城北找了个露营地搭起了帐篷,打算每天进城转悠。我们也没打算一天就转完,毕竟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嘛。听说这个城市的交通拥堵得特别厉害,我们也曾考虑过坐地铁去市中心,最后还是决定要勇敢面对,来都来了,至少也得感受一下大都市蜗牛一般的车速吧。为了和这里的土霸王踏板车打成一片,我们卸下了边箱,这样更方便在车流中穿梭。
▲给踏板车留的车位对于我胯下这个大家伙来说实在太小了点
为了能真正体验到这个城市的交通拥堵,我们特意在早高峰、午高峰和周末下午骑车进城转悠,结果发现,对于我们这种经历过拉丁美洲拥堵的人来说根本不算啥。其实这里实行的是“道路空间配给制”,也就是每周一到周五上班时间只允许一半车辆进城,按车牌尾号单双划分,相当于限号通行。墨西哥城、基多、圣何塞,还有波哥大这些拉丁美洲大城市都是这样,不过他们可能不知道,限号的发明者居然是凯撒大帝,世界上最先采用这种交通管制的就是罗马城。
即使限号路上也有很多车,不过别忘了,我们来自多伦多,北美地区第四大城市,我们懂得怎样共享道路。在罗马,摩托车钻车缝的习俗由来已久,那些四轮车大都相当礼让,如此一来拥堵就完全不算个啥了。我们的车子瘦身之后灵活了不少,完全可以和踏板车媲美,以前不敢钻的缝现在轻松一闪而过,毫无压力。记住,在罗马骑车,踏板车就是你的师傅。
▲在梵蒂冈看到的另类两轮车
梵蒂冈是个独立的国家,完全在罗马的包围之中,只有一道围墙阻隔。说来神奇,在意大利境内我们已经访问了两个国家,除了梵蒂冈外还有个圣马力诺。听说梵蒂冈博物馆挺不错,想去看看,人太多,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得以进去。
▲连修女都得排队,这也太没道理了吧。
能参观梵蒂冈我感到很兴奋,只是对它的了解不多。既然不了解,那为什么如此兴趣盎然呢?主要是因为我很喜欢《天使与魔鬼》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个地方,而且拍成电影的时候我特喜欢的演员伊万·麦格雷戈也参演了,扮演的是教皇内侍那个角色。
▲罗马是个艺术之都
梵蒂冈博物馆里的雕塑和壁画特别多,但再多也多不过从世界各自蜂拥而来的游客。最烦人的是那些导游,举着一根长长的木棍,为了让他的旅游团团员不至于走丢了,上面还绑着一面旗帜,或者拴着一条像围巾一样的东西,把墙壁上的画遮得严严实实,看都看不见。好在天花板上还有大量壁画,要不然这钱算是白花了。
▲梵蒂冈博物馆里的螺旋形楼梯,相当时髦有木有。
▲妮达要是把衣服脱了别人肯定会以为她是壁画中的人物
参观梵蒂冈,站在这个天主教的权力中心,倒让我想起了在拉丁美洲一年半的摩旅岁月。在那块土地上,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教堂,到处是根植于他们文化中的宗教图腾,可见宗教的影响力之巨大,征服了半个世界的土地,也征服了世界一半人的心。
▲“大哥,请给教皇内侍通报一声,我要见他,光照派正密谋要摧毁梵蒂冈。”
▲这张照片是把相机侧着放拍的全景
我们去西斯廷教堂看了那幅米开朗基罗画在天花板上的画,就是上帝把手伸向还光着的亚当的那个作品,叫什么《创造亚当》。教堂里不许拍照,说这里是求神拜佛的圣地,拍照有辱神明。能不能拍照我倒无所谓,我关心的是那幅壁画太小了,天花板那么宽广,显得不太协调。不是我想说些离经叛道的话,这幅画本人确实觉得不咋的,它之所以名扬四海不过就是曝光度十分以及非常高的缘故。个人还是觉得它周围的,还有墙上的那些壁画更好看,也许是因为本人没有艺术家的眼光,认不得好东西。
▲“看什么看!包里装的就是反物质,咋的?!”
由于《达芬奇密码》里有些桥段惹恼了教会,所以拍《天使与魔鬼》的时候就不许他们来梵蒂冈拍了,没办法,他们只好用电脑特技自己搞了一个梵蒂冈。我觉得教会干得漂亮,这么美丽的地方弄得乌烟瘴气实在是影响美观。
▲纳沃纳广场上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纳沃纳广场上的方尖碑,上面的文字为古埃及文。
▲手机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我有点蒙了。
▲在罗马的大街小巷到处闲逛
▲啥意思?这是要在万神庙野餐?!
万神庙位于罗马市中心,一座相当宏伟的建筑,大块头,很沧桑,却锃光瓦亮,感觉很不真实,像是电脑特技。罗马城里漂亮房子千千万,唯有这栋是我的最爱,因此我特意以停在它前面的一辆菲亚特为前景拍了一张照片。在意大利,菲亚特可谓漫山遍野,要是有天我搬到这儿来住,一定要买辆老款的菲亚特500L,整天开着它到处兜风,肯定很帅。
▲埃马努埃尔二世纪念碑
▲罗马广场边上的古迹
▲罗马斗兽场,世界上最大的圆形剧场。
小时候我有本书,上面全是卡通画,画的是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如今大多都不记得了,只有罗马斗兽场那一页还记忆犹新,因为当初看的时候就莫名地勾起了我的无限遐想。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站在它面前,近距离看它,甚至可以伸手触摸它,童年的记忆瞬间被唤醒,内心那个狂喜的五岁小孩喷薄而出。
参观罗马斗兽场的时候妮达问我:“罗马斗兽场和普拉斗兽场,你更喜欢哪个?”这是一道送命题,就像你的女朋友问你:“我和那个女孩比,哪个漂亮?”我当时犹豫了一下,坏菜了……
奉劝各位一句:你女朋友或者老婆家乡的东西永远比罗马斗兽场漂亮,记住了。
▲提图斯凯旋门,就在斗兽场旁边。
到处是人,到处在施工,到处都是栅栏,乱糟糟,远远不如图片上好看。
▲我的全景相机好容易才拍到了这个世界上最苗条的女人
▲在亚壁古道上兜风
亚壁古道原是条军用通道,从罗马一直延伸到意大利东南最偏远地区。“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应该都知道的吧?其实指的就是这条路。这条路本是用棱角分明的乱石铺成,在无数进出都城的罗马士兵踩踏之下已变得油光水滑。
▲亚壁古道上的一处古迹——卡波迪布尔
罗马城里有大量很漂亮的古建筑,古遗址,我们像普通游客一样周游了一圈,很爽,就是人太多了,挤得慌。想着亚壁古道上净是大石块,崎岖不平,应该没有啥车子在上面跑,于是去图个清静。夸张的是,居然有专门出租四驱吉普车的;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徒步者,一路上走走停停,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热闹得很,哪里还谈得上清静二字。
这是进入欧洲以来第一次走这种相当有越野风格的路,我们的减震也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锻炼。路上的石块磨得很光滑,我都不敢想象,要是遇到下雨天指不定会滑成啥样呢,肯定赛过溜冰场。
▲停车看景
在亚壁古道上有太多的故事发生,从那个不甘心沦为角斗士最终陷入罗马人重围惨遭杀戮的斯巴达克斯,到二战那场长达四个月多少盟军官兵魂归故里的安齐奥战役,这条古道的历史罄竹难书。
▲古道沿途有很多庄园,都是那些阔佬们玩乐的后花园。看见照片中滚滚烟尘没有,那是他们在烧烤。
▲古道边古罗马水利工程遗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0#
发表于 甘肃省 2019-1-18 10:59 | 只看该作者
太精彩了,谢谢转载,翻译的很有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4-24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