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查看: 128958|回复: 234

凤凰古城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喜欢沈从文,于是向往凤凰。沈老把自己对家乡的种种熟稔和热情都镕铸在文字里,给了我一个神妙的湘西。于是那个偏于一隅的边塞苗疆,总在不经意的回眸处,纠缠着我深藏于心的渴望。

梦里寻她千百度,我背上了行囊。

勾勒心中的凤凰,脑海中总是浮现起这样的一幅画面:

沱江净而静,象一个温柔的女人仰天躺着,悄无声息地绕城郭而去。江流舒缓,水平如镜。舟行款款,如滑动琉璃之上,水纹细小而柔美,涟旖渐生渐散。两岸青山隐隐,城郭峨峨,悬楼吊脚,倒映清流之中,似幻似真,疑是另一城池。晨光中的沱江一片流光溢彩,那摇橹的老船夫乘一叶扁舟带着他的翠翠在晨风中踏歌而来。吊脚楼上不知谁家的闺女悄悄地推开窗,羞红了脸向外张望,寻找那个在月下唱歌,使姑娘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

我真是迷醉了,醉在沈老用那点点怀念,丝丝惆怅织成的网。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在沈从文那本自传里,他眷恋般地描述他的故乡凤凰。

我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了凤凰。

古城一带妩媚青山,碧绿的沱江静静地流淌,色泽各异的小船缓缓而行。两岸由木柱作架,以纵纵横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沿江连绵不断,错落有致。如油画般耸立在江边,壁连壁,檐连檐,手牵手,肩靠肩,一路东倒西歪地呼啸而去......

我在虹桥边上的桥头客栈住了下来,用心来聆听凤凰,听它深夜里情深款款的吟唱,我用心贴近苗乡,感受它铅华洗尽的沧桑。客栈有一个大大的阳台,正对着沱江边的吊脚楼。吊脚楼的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支撑的木柱很细,四周全是缝隙,楼顶的瓦无比的稀疏。我祈盼着沈老笔下的白脸汉子和窗户内的女人在不经意中闯入我的视线。

闲来无事,在凤凰古城里穿城走巷。街面或是红砂石板,或是青石板,经过时日的踏磨,光滑无棱。如阡如陌的巷道纵横着、交错着,令您明白什么叫曲折、什么叫幽深、什么叫宁静。小城里面巷子很窄,现代的交通工具不能代步,于是感悟小城的韵味就好像饮功夫茶,慢慢地品味。

在街上转悠,满眼是坚定的砖墙和古朴的木板门槛,蜡染店,银铺和饭馆。几乎家家户户肆意敞开门扉和窗子,坦然充满信心地任你观览。一家家地走过去,摸摸这,问问那。店家热情而耐心,不买没关系,生意不成人意在。几束斜阳投射的光影里,偶尔有挑着山货挎着背篓的人匆匆飘过。穿行在古城的老街,唤起我对久远年代纯朴民风的回忆,恍然依稀,回复到沈老笔下的风月。

去沈老先生墓地是正月冬日的清晨。

沈老的墓地就在沱江边的听涛山上。据说,沈老的骨灰一半洒在沱江,一半葬于听涛山临江的墓地中。我租了条小船,顺流而下。摇橹的船夫是一个憨厚的凤凰人,说话口吃。江面异常的冷,空气格外的清新,整个沱江水面弥漫着薄薄的水雾,两岸远处的山峦上也萦绕着一层雾纱,青翠欲滴的山林在薄雾中时隐时现,我仿佛置身一幅水墨风景画。太阳在我们的前方慢慢的升起,水面的雾气散去,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来。口吃的摇橹船夫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歌声是令我惊讶的洪亮,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沱江仿佛也热闹了些。实则歌声的回振,反而使一切更加寂静。

上岸,是泥泞的小路,那路弯弯的,窄窄的,走不多一会,见到一块大石立在狭小的一块平地上,上有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沈老所题的两行字,“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再往左往上走一会,沈老的墓就到了。把几枝不知名的小黄花放于先生的墓前,表达对沈老先生的无以言表的敬仰。望着山脚下的沱江,又仿佛听到沈老童年洗澡时欢快的嘻笑声,“这条河水有多少次差一点把我攫去,又幸亏他的流动,帮助我做着那种横海扬帆的远梦,方使我能够依然好好的在人世中过着日子。”

凤凰的夜晚,没有丝毫喧噪和琐厌,只有随和、安详、宁静。

去的时候凤凰还没有酒吧,和朋友找了一家象酒吧的OK厅坐了下来。要了一杯清茶,坐在二楼的包厢里,听着凤凰的少男少女们在一展歌喉,苗家族姑娘甜美的嗓子,伴着汉子粗犷而略带点沙哑的和声。在淡淡的茶香中,在浅浅的氤氲里,寂寞地想着自己的心事。深冬寒夜,紧握手里暖暖的茶杯,想籍以给疲惫的心灵一丝温暖,忽然听到麦克风里传来朋友熟悉的歌声。

我只是凤凰的一个匆匆过客,终要转身离去。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版权所有,拒绝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元旦那天,我去了凤凰,回来后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2003年,2004年,2005年,不少朋友看到文章后也去了凤凰,回来后疑问我写的真是凤凰吗?
2006年底,当我再踏上凤凰,沱江边的吊脚楼犹在,但凤凰真的变了,完全商业化了,沱江失去了以往的宁静,沈老笔下的白脸汉子也淹没在了人群中......

[ Last edited by kelly on 2007-1-31 at 00:2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虹桥上看沱江
DSC_842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吊脚楼
DSC_837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寿宫
阴天,真没劲:(
DSC_838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河
DSC_833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街上卖的小饰品
DSC_832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城的人
DSC_833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kelly at 2007-1-30 22:45:
2002年元旦那天,我去了凤凰,回来后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2004年,2005年,2006年,不少朋友看到文章后也去了凤凰,回来后疑问我写的真是凤凰吗?
2007年,当我再踏上凤凰,沱江边的吊脚楼犹在,但凤凰真的变了,完全商业化了,沱江失去了以往的宁静,沈老笔下的白脸汉子也淹没在了人群中......



又放毒气,今年內能把我毒到凤凰算你利害。。。
南无阿弥佗佛,得即刻去买強力牛黄解毒丸。。。好在《边城》只看过几页。哈
过河那张好,z型构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湘西的“哭嫁”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始哭起,有甚者会哭一月有余,少者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有些土家族姑娘十二三岁便开始学“哭嫁”。有些父母看女儿学不好,还请来会“哭嫁”的大娘当老师,教她哭。到了十五六岁,姑娘们还会邀些伙伴躲在吊脚楼上“试哭”,互相教哭。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很独特的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哭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间的恩情表。
DSC_845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湘西的“赶尸”表演

湘西的“赶尸”到现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传言早些年代,若在湘西神秘的山村小客店投宿,便极有可能看到死尸走路,当天亮之前,小客店前摇摇晃晃地走来一行尸体,尸体都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这些披着黑色尸体前,有一个手执铜锣的活人,当地人叫做“赶尸匠”。

“赶尸匠”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他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敲打小阴锣,是为了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黑夜行走时,尸体头上戴上一个高筒毯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路上有“死尸客店”,只有死尸和“赶尸匠”才入住这种神秘莫测的“死尸客店”。“死尸客店”的大门一年到头都开着。因为两扇大门板后面,是尸体停歇之处。“赶尸匠”赶着尸体,天亮前就达到“死尸客店”,夜晚悄然离去。遇上大雨天不好走,就在店里停上几天几夜。

为什么会有“赶尸”的营生呢?因为湘西在过去地方贫瘠,穷人多赴川东或黔东地区,作小贩、采药或狩猎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疟疾经常流行,生活环境坏到极点,除当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外地人,也基本上没一个是有钱人,而在传统上,人们运尸还乡埋葬的观念很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数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即使有钱,也难以用车辆或担架扛抬,于是有人就有了这神秘的运尸回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赶尸”只有在湘南西部才行得通。原因有四:一、只有湘西有“死尸客店”。二、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路一般都穿村而过,他们当然不会准死尸入村。三、只有湘西群众闻见“赶尸匠”的小阴锣,知道迥避。四、湘西人闻见阴锣声,便会主动将家中的狗关起来,否则,狗一出来,便会将死尸咬烂。

“赶尸匠”的家里,跟一般农民一样,照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只有接到“赶尸”业务时,他们才将自己装束一番,前去“赶尸”。“赶尸”期间,“赶尸匠”的穿着十分特别:一双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系一黑色腰带,头上戴一顶青布帽,腰包藏着一包符。“赶尸匠”虽然“赶尸”,却忌讳“赶尸”这个名词。因而,内行人请他们“赶尸”,都说去“走脚”。“赶尸匠”若答应,他便拿出一张特制的黄纸,将死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别等等写在这张黄纸上,然后画一张符,贴在这张黄纸上,最后将这张黄纸藏在自己身上。学“赶尸”必须是拜师的,而且“赶尸匠”从不乱收徒弟。年满16岁,身高1.7米以上的学徒要由家长先立字据,接着“赶尸匠”进行必须的面试。湘西民间学这行业必须具备有三个条件:一胆子大,二是身体好,三是长得丑。

湘西“赶尸”,也许是一种神秘的巫术,也许是愚弄人的一种迷信,也许只是为了骗取钱财的把戏,也许仅仅是一种耸人听闻的传闻?是耶非耶,很多人都会在心中打一个问号。
DSC_813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世纪80年代,宋祖英背着小背篓,就像当年的湘西老乡沈从文先生一样走出湘西,越过洞庭湖,一个人到京城去闯世界。1990年春节晚会上,宋祖英把一曲《小背篓》唱响了大江南北,湘西的小背篓也从此为世人所知。

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背篓是湘西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DSC_829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街上在草鞋工艺品

在湘西,几乎人人都懂得草鞋的编织程序,包括女人、小孩,可是较为常见的编织者却是成年男性。草鞋终究属于坚韧、毅力、坎坷,这些雄性的字眼,流行歌曲唱的也是“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DSCF898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老邪 at 2007-1-30 23:19:



又放毒气,今年內能把我毒到凤凰算你利害。。。
南无阿弥佗佛,得即刻去买強力牛黄解毒丸。。。好在《边城》只看过几页。哈
过河那张好,z型构图。....


没有光线,就这样凑合吧: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发表于 北京市 2007-1-30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kelly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好地帖子,很毒的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jxchy at 2007-1-30 23:32:
kelly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好地帖子,很毒的pp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特产姜塘,可以买来试试
DSCF897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发表于 陕西省 2007-1-3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吃过张家界的姜糖
辣甜辣甜的.还粘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的翠翠又有何期昐?

湘西这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我理解的湘西、亦或是我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那个名叫翠翠的湘西女孩儿,她坐在竹筏上那伤感的回眸一笑,是我眼中永远的定格。

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对他笔下的湘西这块土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先生于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一条小巷里。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尽管《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茶垌,但更多人却愿意把先生的出生地凤凰当成了“边城”,我也一样。

[ Last edited by kelly on 2007-1-31 at 00:05 ]
DSC_834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7-1-30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晕倒 at 2007-1-30 23:50:
我吃过张家界的姜糖
辣甜辣甜的.还粘牙.



还有点回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3-28 15: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